蘋果的失敗產品中,Newton掌上電腦(MessagePad)無疑是最具爭議的案例之一。1993年,蘋果推出這款被寄予厚望的“個人數位助理”(PDA),試圖通過手寫識別技術革新個人計算體驗。然而,這款產品最終因技術缺陷、市場定位模糊和高昂售價而慘澹收場,成為蘋果歷史上最昂貴的教訓之一。
Newton的核心賣點是手寫識別功能,但在實際使用中,其識別準確率極低,甚至被媒體嘲諷為“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清楚”。例如,用戶輸入“下午開會”,可能被識別為“下午開刀”,這種低級錯誤直接摧毀了使用者信任。儘管蘋果在後續版本中優化了演算法,但輿論的負面印象已難以扭轉。此外,Newton的硬體設計也存在問題:體積笨重、續航短,與當時逐漸流行的便攜設備趨勢背道而馳。
Newton的定價高達900美元(約合2025年的1800美元),遠超普通消費者的承受能力。蘋果試圖將其定位為商務工具,但企業使用者更傾向於選擇功能更專業的筆記型電腦,而普通用戶則無法接受其高價。更糟糕的是,1996年Palm Pilot等競品以更低價格和更輕便的設計搶佔市場,Newton徹底失去生存空間。
1997年賈伯斯回歸蘋果後,立即砍掉了Newton專案。他直言不諱地批評:“上帝給了我們十根手指,不需要再多一支手寫筆。”這一決策不僅是為了止損,更體現了蘋果對核心戰略的重新聚焦——放棄分散注意力的邊緣產品,集中資源打造劃時代的iPhone。Newton的失敗為蘋果敲響警鐘:技術創新必須與用戶體驗緊密結合,否則再超前的理念也會淪為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