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反覆實踐,自以為,我做的麻辣魚還行。
我做的麻辣魚特點是:魚片明亮、麻辣、滑嫩,魚湯乳白、鮮香、味竄。它給人平添的奇妙之感,非親身體驗,難以具體言傳。
它的具體做法主要有以下要領:一,挑選一條三四斤、活潑可愛的鮮鯉魚(草魚骨刺較少,但不夠野道)。用刀背敲打魚頭,將其激死,去鱗、去鰓,開膛洗凈、控幹水分(一定是鮮活魚,死魚肉太糟,且不鮮嫩、不勁道、沒嚼頭);
第二步,從魚脊貼魚骨一分為二,起下兩片整塊無骨魚肉。斜刀在兩整塊無骨魚肉上,片下若干薄薄的大塊肉片,放入碗(盆)拌少許食鹽腌上(在食用前30分鐘至1小時。腌制時間過長肉易強硬)備用;
第三步,在鐵炒鍋內加菜油(調和油更好)少許(20至30毫升),放入生薑5、6片(厚片)、八角5、6顆、花椒一小把(約20克)、紅尖椒6、7個(切段),大蔥白3、5段,炝炒至焦黃。搖晃炒鍋,把炝炒好的油、料,在炒鍋內勻一遍(避免魚肉粘鍋);
第四步,把提前破好的魚頭(從正中間一破兩開)、剁好的魚骨(5、6公分寬的大塊)放入鐵鍋,煎炕至無水分。再加入適量食鹽,煎炒2、3分鐘(使鹽入骨);
第五步,魚骨煎炕好,立即(煎炕過久,魚骨就會糟糊)加入適量的滾開水( 涼水、半溫水,激發不出魚蛋白,魚湯就不會呈現乳白),大火燉煮10到20分鐘,把漂浮的姜蔥等底料全部撈出(使魚湯純淨)。加入少許上海青、豆腐片、或生菜(加酸菜可做酸菜魚)焯一下,連同鍋內燉煮的魚頭、魚骨,一同撈出裝盛準備上桌的小湯盆內;
第六步,把提前醃制的魚片打水,撒澱粉少許(是保證魚片滑嫩的關鍵)調拌均勻(不宜過多,以魚片粘掛少許澱粉為準)。一片一片展開,下入翻滾的魚湯鍋內(魚湯多少,看下鍋魚片多少,保證互不粘連)。魚片全部下完,翻煮3、5分鐘,連湯出鍋倒入裝盛魚骨的湯盆中(魚片在上,且露頭);
最後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魚湯、魚片倒入湯盆后,立即在乾淨的炒鍋內,加入30至50毫升菜油,放入八角7、8顆、花椒一手握(30到60克),炸至焦黃微黑立即撈出。
把鍋內的熱油降至八成熱(防止辣椒、芝麻變煳。變煳味發苦,色難看),加入干尖椒段一大把(可多可少,根據食客口味把握)、白芝麻一手握(30到50克),使其“噼啪”作響,變得焦黃發亮。
而後,立即連油帶辣椒、芝麻,一同澆潑到湯盆的魚片之上。隨著“刺啦”一聲響,魚片的麻、辣、鮮、香之味,瞬間四溢,瀰漫全屋(因此,也有人叫它沸騰魚)。食客見之、嗅之,食慾大開、垂涎欲滴,無不拍手叫好……
上述所講的,只是一些主要的、能夠用語言描述和表達的步驟及要領。具體把握,就要靠自己反覆實踐和體驗了。
不過,我做的麻辣魚也是剽學的,只是用心體會、反覆實踐了些罷了。我是怎麼剽學的呢?“小孩沒娘,說來話長。”上個世紀末,我所在的縣城來了個四川朋友。當地有人經他一攢撮、一煽動,就在縣城開了家麻辣魚館。當時,為了讓小飯館生意紅火,就做了個小規定——吃魚論斤(生魚每斤12元)、配菜和蒸米飯不要錢管飽。
剛開業,魚館排長隊,全城争相前往。但很多人點兩三斤魚,就吃下半桶(四川用木桶蒸米)米飯。老闆招架不住,開始收飯錢。一收錢,生意就慢慢冷淡了。
當地其他人也效仿,開了幾家麻辣魚餐館。但太過追求配料多而全,陳皮、肉蔻、草果、草寇、肉桂、大茴香、小茴香、川椒等等,亂七八糟胡亂添加。結果,不僅代價高,而且做出來的麻辣魚辣、麻、苦、怪。
於是,當地百姓便紛紛在家中,鼓搗(試做)著自做自吃。因此,一來二去,我便鼓搗出了這“翟氏麻辣魚”。
此種做法是否地道,是否能夠得到大家認可,只有各位美食家,依照上述做法,認真實踐了才知道吧。僅此一說,大家閒暇,不防試做、品評一下。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