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睡眠大揭秘:它們如何安眠、補覺,還會遭遇失眠困擾?
更新于:2025-03-26 08:40:21

在寧靜的水域深處,魚兒的睡眠世界同樣充滿奧秘。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魚類是不眠的生物,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魚類同樣需要休息與睡眠,儘管它們無法閉眼,也無法像陸地動物那樣悠然躺臥。

夜幕降臨,魚類便在水中漂浮入眠。由於缺少隱蔽的棲息地,它們採取了各種安全策略。有的魚類選擇成群結隊,以此抵禦天敵的侵襲;有的則分散在特定區域,等到次日清晨再重新聚集。例如,鯥魚在白天時成群結隊游動,到了夜晚便各自分散,潛入海底沉睡。而睡鯊,作為魚類中的“嗜睡者”,更是會選擇躲進海底的洞穴中安然入睡。

為了安全,一些魚類更是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珊瑚礁中的鸚嘴魚,在入睡之前會分泌大量黏液,將自己全身包裹起來,就像穿上了一件輕薄透明的“睡衣”。這件“睡衣”前後留有氣孔,確保鸚嘴魚在睡眠中不會被憋悶。清晨醒來後,它們便脫下“睡衣”,繼續在水域中自由活動。

人类若连续几天未能好好休息,便會感到疲憊不堪,隨後會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通過增加睡眠時間來彌補“睡債”。那麼,魚類是否也會這樣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美國科學家選擇了斑馬魚作為研究物件。斑馬魚的基因與人類基因的相似度高達87%,且其神經系統更接近人類。更重要的是,斑馬魚的睡眠狀態易於觀察,它們在入睡時尾巴會垂下,懸停在水缸底部。

實驗結果顯示,如果讓斑馬魚徹夜不眠,隨後在封閉光線的環境中,它們會立即補回失去的睡眠時間。而如果讓它們正常入睡,即使改變光照條件,它們依然會保持正常的活動狀態。這表明,斑馬魚也會像人類一樣,及時還清“睡債”。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當斑馬魚在“熬夜”後恢復正常光照環境時,它們在第二天並不會感到困倦,且在夜晚的睡眠時間也沒有增加。這說明,魚類更擅長根據白天的光亮保持清醒,同時也揭示了不同物種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睡眠調節機制。

斑馬魚不僅擁有快速彌補睡眠的能力,還會睡“回籠覺”。當斑馬魚進入睡眠狀態后,如果用微弱電脈衝刺激它們將其喚醒,它們會在短時間內再次入睡,且睡眠時間比平時更長。這種睡“回籠覺”的現象與人類被吵醒後繼續蒙頭大睡的情況頗為相似。然而,並非所有斑馬魚都具備這種快速調整睡眠狀態的能力。研究人員發現,有些斑馬魚的總體睡眠時間比普通斑馬魚少30%,且每次睡眠的持續時間也短一半。這些魚患上了失眠症,進一步研究發現,它們體內控制食慾、睡眠等的神經肽發生了變異。當人體內的同種神經肽出現異常時,情況與魚類相反,會導致嗜睡而非失眠。

魚類的睡眠世界充滿了神奇與未知,它們的睡眠策略與調節機制為我們提供了深入瞭解生物多樣性的寶貴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