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運動,但總是到點了卻很累,咋辦
更新于:2025-03-26 08:12:25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里,不少人面臨這樣一個困擾:想要運動健身,可一到運動時刻就疲憊不堪。這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現象,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生理因素來講,飲食結構不合理、睡眠不足或者沒有循序漸進地運動等都可能是原因。例如,飲食中鈉離子攝入不足或許會導致乏力;睡眠品質差會使人缺乏運動精力;突然進行高強度運動,身體也難以適應。同時,運動計劃不合理,像目標設定過高、運動方式或時間選擇不當等,也會造成這種狀況。另外,運動前後能量補充恢復被忽視以及特殊情況(如疾病因素)的存在同樣不可小覷。下面我們將詳細探討這些問題並尋找改善的方法。
一、飲食調整來改善運動易累狀況
- 首先,鹽分攝入需合理。若總是感覺累,可能是鈉離子攝入過少。日常食物中,加工食品含鹽量往往較高,而新鮮蔬菜水果含鹽量極低。我們可適當增加天然含鹽食物的攝入,例如海帶,它富含多種礦物質,其中就包含鈉,涼拌海帶絲就是一道簡單健康的菜,將海帶泡發后切絲,加入蒜、醋、生抽等調料拌勻即可。芹菜也有一定鹹味,炒芹菜時可少放鹽,並且芹菜富含膳食纖維。
- 其次,要確保膳食均衡。不能僅攝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都要攝取。蛋白質可從豆類、肉類、蛋類獲取,比如早餐喝一杯豆漿,吃一個水煮蛋。脂肪應選擇健康的不飽和脂肪,橄欖油就很好,可用於涼拌蔬菜。新鮮果蔬富含各種維生素,像柳丁富含維生素C,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全面的飲食能為身體提供充足能量,避免運動時疲勞。
- 再者,要關注食物的消化吸收。一些易消化食物能更快為身體提供能量。小米粥營養豐富且易消化,早上喝一碗可迅速補充能量。酸奶富含益生菌,有助於腸道健康和營養吸收,運動前喝一點有助於提高運動耐力。
二、調整運動計劃以減輕疲勞感
- 一是合理規劃目標。若之前很少運動,開始的目標應小些。例如先從每周散步兩次開始,每次20分鐘左右,隨著身體適應再慢慢增加次數和時間。不要一開始就設定每天運動一小時這種較難達成的目標,不然很容易因無法完成而喪失信心。
- 二是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上班族時間緊張,可選擇簡單高效的運動,如爬樓梯,無需額外器材就能鍛煉腿部和臀部肌肉。若喜歡戶外活動,騎行或慢跑是不錯的選擇。在家帶孩子的家長可選擇親子運動,如和孩子一起做簡單瑜伽動作,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增進親子關係。
- 三是挑選合適的運動時間。早上精力充沛的人可進行晨練,如跑步或簡單拉伸運動。晚上比較放鬆的人可在飯後一小時后進行強度不大的運動,如散步或室內瑜伽。中午休息時間長的話,也可進行10 - 15分鐘的簡單運動,如辦公室椅子操。
- 四是找個鍛煉伴侶。和朋友一起運動可互相鼓勵,比如和朋友約好每天去公園跑步,這樣就不易因想偷懶而放棄。若沒有時間相同的朋友,也可加入運動社群,線上互相監督打卡,分享運動心得和經驗。
- 五是靈活調整運動計劃。有時因天氣、身體狀況等因素無法按原計劃運動。例如原計劃戶外跑步但下雨了,可改為室內跳繩;身體有點小感冒不舒服時,可做簡單伸展運動而非強行進行高強度運動。
三、運動前後的能量補充與恢復
- 運動前的能量補充很關鍵。不要空腹運動,在運動前30分鐘到1小時可吃些小點心,如全麥麵包,富含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能量;或吃一根香蕉,富含鉀元素和糖分,能快速補充能量還能預防運動時抽筋。若早上運動,早餐可選擇燕麥粥,富含膳食纖維和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慢,能持續提供能量。
- 運動后的能量補充和恢復同樣不可忽視。運動后30分鐘內可補充蛋白質,幫助修復受損肌肉。比如喝一杯牛奶,富含優質蛋白質和鈣;吃幾個雞蛋白也不錯,雞蛋白幾乎是純蛋白質,不含脂肪。若進行了高強度力量訓練,還可吃些堅果,如杏仁,富含健康脂肪和蛋白质。
- 除飲食補充外,運動后的拉伸放鬆也很重要。拉伸可幫助放鬆肌肉,減少肌肉酸痛。例如跑步后,可對腿部肌肉進行拉伸,站立位體前屈,雙手盡量觸摸地面,保持30 - 60秒;也可進行小腿后側拉伸,單腳站立,另一隻腳後跟盡量向後伸展,感受小腿后側拉伸。
四、特殊情況排查
- 疾病因素的排查非常重要。若長期感覺運動時很累,可能是某些疾病導致的。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會使人感覺全身無力、倦怠。若懷疑是甲減,要及時去醫院檢查甲狀腺功能,確診后一般需補充甲狀腺素治療,且要定期複查甲狀腺功能。
- 抑鬱症也可能導致身體疲憊、不想運動。抑鬱症患者除了感覺累,還可能有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癥狀。若懷疑是抑鬱症,要去精神心理科就診,治療可能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藥物方面,像選擇性5 - 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等可改善癥狀,但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低鉀血症也會引起渾身無力。若是飲食不均衡或某些疾病導致鉀丟失過多而引起低鉀血症,可口服氯化鉀補充鉀,但補鉀過程中要注意定期複查血鉀水準,避免補鉀過量。
總之,想要解決想運動卻總是到點了感覺累的問題,需要從多方面著手。飲食上合理調整、運動計劃科學規劃、運動前後做好能量補充與恢復,並且排查特殊情況尤其是疾病因素。通過這些綜合方法,我們能夠更好地開展運動,提升身體素質,以更健康積極的狀態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