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掏耳朵掏出癌症 教你正確掏耳朵技巧
更新于:2025-03-26 08:05:58

生活中,很多人吃完飯或閑著沒事時就喜歡隨便拿支“耳勺”掏耳朵,有些人甚至養成了沒事就用髮夾、指甲等掏耳朵的習慣,覺得這樣很舒服,卻不知這很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把細菌帶進耳道里,引發疾病。

小心掏耳朵掏出癌症

人體外耳道皮膚非常脆弱敏感,和軟骨膜連接很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迴圈差,掏耳朵時用力不當就會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導致外耳道發炎、潰爛。有的人掏耳朵用力过猛甚至可能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聽力,發展成中耳炎,嚴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聾。此外,掏耳朵過頻,會刺激耳道皮膚,容易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雖然乳頭狀瘤屬於良性腫瘤,可以手術切除,但切除后極易復發,多次復發甚至可能轉變為惡性腫瘤。

別看“耳”名字不好聽,其實它對耳朵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因為外耳道內腺體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揮發性,這種氣味小蟲不喜歡,也不適宜細菌生長,因而“耳”有阻止小蟲飛入、保護耳道皮膚的作用,最好不要經常摳挖。

為何耳朵越掏越癢

經常掏耳朵對耳道內的皮膚是一種刺激,容易引起毛囊感染,或形成耳癤子、耳道炎等外耳疾病。尤其在夏天,由於出汗多、耳內潮濕,感染的機會就更大。所以,一般沒有必要經常去掏耳朵,如果你已經形成了習慣,不掏就癢得難受,最好控制一下,或少用些硼酸酒精,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就不再有掏耳朵的意識了,耳朵裡面也就不會覺得癢得難受了。

但是對於那些腺體分泌旺盛、有“油耳”情況的人,“耳”生成速度較快,難以自行排出,由此引起耳癢及堵塞感,這時就需要時常人為地清潔耳道,有時還需要請專業醫生使用專用器具來完成。自己處理時,正確的做法是:將棉簽浸透溫水后稍稍擠干,放入外耳道內朝一個方向輕輕旋轉,將“耳”泡濕、浸軟後隨之帶出,也可以用此方法先將“耳”泡軟使之鬆動,再用專用的掏耳勺輕輕取出。質硬的“耳”則需找醫生取出。

應該怎樣正確掏耳朵呢?

一般來說,聳聹,俗稱“耳”會隨著人們的咀嚼、張口或打哈欠的活動而自行脫落,所以並不需要頻繁陶耳,一般10天左右一次即可;如果長期不掏耳朵,形成聳聹栓塞,應到醫院用專門器械取出,再用滴耳劑滴耳2—3天,預防感染。

如果自己在家掏耳朵,最好用棉棒。輕輕地將棉簽頭拽蓬鬆,以防纏繞過緊的棉棒划傷耳道,然後用其在外耳道轉動,耳朵朝下,聳聹就出來了。屑狀的可以適當使用棉棒,如果是大顆粒的話,應用溫水或是專用藥水滴進耳朵,過幾分鐘后再輕輕地掏出。

另外,一些金屬、塑膠材質的掏耳勺質地堅硬,容易對耳道造成損傷;指甲縫易藏匿細菌,不宜用來掏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