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一位心理學家曾說:
“人生大多數的痛苦,都不是別人給你造成的,而是你跟自己過不去。”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聲色犬馬的生活里,我們看似在與世界周旋,實則是在與自己的內心相處。
越是在意許多,越會倍受折磨;越是能放下一切,反而越接近幸福。
成年人痛苦的根源,往往來自這三處。
01
把杯子裝得太滿
莎士比亞曾說:“慾望猶如炭火,必須使它冷卻,否則,那烈火會把心靈燒焦。”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慾望卻是無限的。
若任由慾望膨脹,終會被慾望反噬,唯有清醒克制,才能收穫更多美好。
亦舒作品《悠悠我心》中的胡先生,本是一個安分守己的人,靠著自己的努力,一路升職為銀行部經理,年薪百萬。
不止工作體面,他的家庭也非常幸福,妻子溫柔體貼,女兒可愛聰明。
在外人看來,他簡直是人生贏家。
可胡先生卻並不滿足,他常感慨自己的房子不夠氣派,又總埋怨吃穿不夠奢華,連妻子和女兒在他眼裡,也越發不順眼。
在慾望的驅使下,他忍不住利用職務之便,為別人審批大額貸款,謀求利益。
在別人的巴結下,他可以免費周遊世界,保險箱裡裝滿現金,家裡的櫥櫃堆滿了高檔酒。
隨著不義之財越聚越多,他的慾望也越來越大,不僅有了外遇,還在國外購置了豪宅,堂而皇之地背叛家庭。
然而,他貪污的事很快東窗事發,不僅身敗名裂,妻子也決定與他離婚,他最終帶著悔恨死在監獄。
心理學家休·麥凱在《欲念心理學》講道:
“人的慾望和幸福是呈曲線分佈的,當慾望緩慢增長時,幸福也在增加,可慾望一旦突破界點,幸福就會陡然降低,痛苦悄然而至。”
生活中亦是如此,知足常樂的人,眼裡都是風景,生活充滿驚喜;慾望纏身的人,眼中全是利益,生活布滿枷鎖。
因為想要的太多,就難免要為慾望奔波,透支自己的身心;
因為欲壑難填,難免會心生不滿,弄丟眼前的幸福。
真正的快樂,從不是不知節制地向外追求,而是能不斷向內探索,守好內心的富足與安寧。
正如梭羅所講,當我們不再汲汲於聲名,不再汲汲於富貴,才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人生後半場,不妨給慾望做次減法。
你會驚喜地發現,將慾望被排空,你反而有更多的空間容納幸福。
02
把電量耗得太狠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明明沒做什麼,仍感到身心俱疲,鬱鬱寡歡。
霍奇·柴爾德曾提出“情緒勞動”的概念,當我們陷入負面情緒無法自拔,所消耗的能量與體力勞動無差,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耗。
內耗就像是情緒的黑洞,一旦邁入,就會吞噬我們的能量,消磨我們的意志。
央視主持人白岩松,在許多觀眾的心裡,是新聞主持界的標杆人物。
二十多年裡,他上過春晚,主持過央視新聞,甚至還參與了2008年奧運會的直播。
外界眼中如此光鮮的他,內心卻背負著巨大的壓力。
電視台規定主持人念錯字就要罰款,有一次他不小心被罰,便久久不能原諒自己,心理壓力過大導致他生活中很難開口講話,只能用筆和妻子交流。
有時他費盡心思策劃的節目被否決,儘管上級和他解釋了原因,他依然會翻來覆去地琢磨,連續幾個月睡不好覺。
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他患上了抑鬱症,僅僅52歲就滿頭白髮。
由於內耗的折磨,他再也無力應對繁雜的工作,不得不告別熱愛的舞臺,徹底停工調整自己。
停工的一年裡,他不再和自己較勁,而是坦然地接受了現狀,快樂時就出門旅遊,煩惱時就讀書跑步。
在遠離工作,與自己對話的一年中,他的心結逐漸被打開。
再次回歸的他,能坦然地面對自己,依然保持犀利卻不再尖銳敏感,他的轉變收穫了更多觀眾的喜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有句話說得很妙: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加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自己更加嚴苛。”
內耗的根源,並非是外界的壓力,而是我們不肯放過自己。
成年人的世界,從來不乏挫折和風波,若將矛頭對準自己,不斷地自我攻擊,我們的能量很快就會被耗盡,困擾的問題卻無法得到解決。
聰明的人,都懂得將自己的人生調整成節能模式,心往寬處安,事往好處想,目光往遠處看。
當我們不再為難自己,才能抽出更多的精力應對外界的坎坷,當我們告別內耗,才能翻越心底的大山,步履輕盈地走向遠方。
03
把帳簿翻得太勤
民國女作家蘇雪林,年輕時非常崇拜魯迅,曾給魯迅寫過許多信表達崇拜之意。
1928年她受邀參加一個作家派對,一進門就看到了魯迅的身影。
當林語堂將她引薦給魯迅時,蘇雪林激動不已,她衝到魯迅面前,顫抖地伸出手,想和魯迅打招呼。
沒想到,魯迅卻並沒有回握她的手,只是微笑著對她點頭示意,眾目睽睽之下,她只得尷尬地收回懸在半空的手。
生性多疑的蘇雪林,以為魯迅故意敷衍她,讓她在眾人面前出醜,因此記恨起魯迅來。
此後的數年裡,她對這件事耿耿於懷,甚至花費了半生的時間寫下《論誣衊》《論是非》《論魯迅的雜感文》,大罵魯迅“心胸狹窄、嫉賢妒能”。
朋友看不下去,便拿魯迅説明蕭紅的事蹟和她解釋,誰知她卻嗤之以鼻,堅稱那是魯迅籠絡人心的詭計,只有蕭紅那樣的人會上當。
不僅如此,她甚至在鲁迅的葬礼仍不忘讽刺挖苦。
蘇雪林的耿耿於懷,讓她陷入了執念的深淵,再也無法抽離。
在她執拗地批判魯迅時,朋友與她絕交,恩師胡適也寫信責怪她,她的丈夫也忍無可忍選擇與她離婚。
她本是文采斐然的作家,卻因為不肯放過一件小事,將自己的餘生都搭了進去。
作家王爾德曾說:“為了自己,我必須饒恕一些事,因為一個人不能夜夜起身,在靈魂的園子里栽種荊棘。”
別人的傷害,曾經的挫敗,過往的糾紛……就像是栽種在心間的荊棘,我們回想一次,都會被扎得鮮血淋漓。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渾身是傷,不是因為經歷太慘痛,而是我們對爛事念念不忘。
那些步履從容的人,不是沒有經歷過痛徹心扉,只是他們懂得將過往歸零,給心靈鬆綁。
對往事翻篇,從不是為了饒恕別人,而是為了更好地呵護自己。
人們常說,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當我們將心頭的帳本合上,才能翻開新的人生篇章;當我們告別了過去的陰霾,才能迎來幸福的曙光。
04
聽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是自己內心痛苦的製造者,也是唯一的終結者。”
人生多歧路,我們究竟能走向哪裡,終究是由內心所決定的。
慾望纏身時,及時清空杯子,方能卸下心頭的包袱;
思慮裹挾時,學會放空精神,便能踏出內耗的怪圈;
記憶翻滾時,合上仇恨的帳簿,終能掙脫執念的牢籠。
生活的路註定不平坦,要經歷許多的磕磕絆絆,但我們也在一路修行,安頓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