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這個肚子里最忙的“工人”,幾乎承擔了清除毒素、合成蛋白、儲存能量等一大堆工作。
平時它默默無聞地在你體內運作,基本上是“影帝”級別的存在,絕對不出風頭。然而,一旦它受損了,身體上就會有一些非常明顯的警報信號。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肝臟問題得不到及時治療,最終會演變成肝硬化,甚至更嚴重的肝癌。
可是,肝臟有毛病的時候,它怎麼會提前給你打個招呼呢?其實,它的“信號燈”是存在的,只不過很多人容易忽視。
接下來,來看看肝臟給出的四個小警告信號,也許它們能説明你提前發現問題,及時調整。
肝臟不健康最直接的體現之一,就是臉色突然變差,尤其是眼睛或者皮膚上出現黃疸。
沒錯,就是俗稱的“黃臉婆”現象。大家別覺得這是小問題,黃疸可不是隨便來蹦跶的。肝臟負責清除體內的廢物和毒素,尤其是血液中的膽紅素。
然而,肝臟一旦出現問題,膽紅素的代謝功能就會衰退,當其在體內積壓時,便會導致皮膚和眼睛泛黃。
黃疸可以是輕微的,也可能變得越來越明顯,甚至讓整個人看起來像是“發黴”的香蕉。長期不處理的話,這可能會發展成肝硬化的一個警示標誌。
有研究指出,約20%—30%肝硬化患者在早期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黃疸。
而一旦發展到重度黃疸,肝臟的損傷可能已經非常嚴重了。因此,皮膚或者眼睛一旦發黃,最好趕緊去醫院檢查,不要覺得“過兩天就好了”,這可不是“感冒”!
當肝臟受損時,往往伴隨著腹部不適,尤其是肚子變得“鼓起來”。
這是一種叫做“腹水”的現象,常常是肝臟功能衰退的結果。腹水並不是“吃多了”或者是水腫那麼簡單。
它源於肝臟不能正常代謝、排出體內多餘液體,致使這些液體在腹腔積聚,進而形成腹部腫脹。此時,你可能會覺得肚子越來越大,衣服也穿不下了。
而且,肝臟一旦受損,還會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
很多肝病患者會發現自己胃口不佳,吃了飯卻老覺得撐,消化不良,甚至有噁心、嘔吐的感覺。其實,這正是因為肝臟無法有效地分泌膽汁,導致消化不完全。
更可怕的是,肝臟損害的持續加劇,還可能使得腹水問題越來越嚴重,最後變成腹腔積水,危及生命。
身體疲勞有很多原因,從壓力到睡眠質量問題再到季節變化。
可是,肝臟不健康引起的疲勞是與眾不同的。這種疲勞不是“熬夜一兩天”的問題,而是長期存在,甚至讓你“睡不醒”。
也許一覺醒來覺得還像昨晚沒睡好,整個人就是沒精神。即便休息良久,體力仍難以恢復。體力消耗過速,以致精力匱乏,做任何事都缺乏動力。
很多人可能把這種疲勞歸咎於“年齡大了”,或者“天氣不好”,但其實,這很有可能是肝臟在發出求救信號。
肝臟負責解毒排毒,且是身體能量代謝的中心。
若其功能衰退,血液中的毒素與廢物便會堆積,直接干擾身體的能量供應,使身體陷入“低電量”狀態,呈現出極度疲勞的狀況。
尤其是當肝臟逐漸被硬化,消耗掉的能量更多時,疲勞感就越強烈。
手腳發抖,這種情況大家可能覺得“這不就是手沒拿穩、太冷了么”?
但其實,如果手腳不明原因地發抖,而且這種發抖不止一兩次,持續性地出現,那就得小心了。手腳發抖其實有很多種可能性,而其中一種原因,就是肝臟受損導致的“肝性腦病”。
當肝臟無法正常代謝毒素時,毒素就會積聚在大腦,干擾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最終引發手抖、言語不清、意識模糊等癥狀。
這種情況常見於肝硬化的晚期,肝臟已經無法有效地代謝體內的毒素,腦功能也開始受到影響。嚴重的肝性腦病甚至可能導致昏迷,威脅生命。
因此,一旦出現反覆性的手腳發抖,千萬別拖,趕緊去檢查。
以上這些看似普通的身體變化,實際上可能已經在提醒你,肝臟正在遭遇“重創”。
肝硬化的發生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往往是在長期的肝臟損傷累積下,才最終爆發。而很多時候,肝臟的損傷並不明顯,直到出現這些“信號”時,問題已經比較嚴重。
根據數據,全球約有10%的成年人可能會遭遇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而其中不少人是在不知不覺中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所以,身體出現上述幾個徵兆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特別是對於那些長期飲酒、不健康飲食、長期使用藥物、或者曾經患有肝炎等慢性肝病史的人群來說,這些人群的肝臟本來就處於一種比較脆弱的狀態,肝臟在長期的代謝壓力下,很容易出現損傷。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肝臟就像一個“負擔過重”的工人,最終可能會出現“疲勞”甚至“崩潰”的情況。
如果這些危險信號沒有及時察覺,肝臟問題很可能會逐漸加重,發展成更嚴重的疾病,比如肝硬化,甚至是肝癌。此時,肝臟的功能已經嚴重受損,治療的難度和成本都會大大增加。
因此,對於有相關病史的人群來說,定期的體檢和肝功能檢查尤為重要。
這不僅僅是為了發現潛在的問題,更是為了在肝臟還可以修復時,採取措施干預,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能有效避免肝硬化的惡化,給肝臟“鬆一口氣”,恢復它應有的健康狀態。畢竟,肝臟一旦崩潰,後悔也來不及。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1]蔣開平,黃凱舟.警惕肝臟的求救信號[J].安全與健康,2022,(05):80.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