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怎麼了!”
劉大娘前天獨自外出趕集,早上出門匆忙忘了帶水,打算到隔壁的飯店喝口水。可還沒走到飯店門口,就暈倒在路邊了。幸好當時附近有人及時幫忙撥打了120急救電話,把她送到醫院后檢查發現劉大娘血糖很高,暈倒正是由於血糖過高引起的。經過降糖治療后,劉大娘很快甦醒過來。
家屬趕到醫院時嚇得不輕,還好沒有釀成大禍,真是萬幸當時有人在她身邊。
不得不說,血糖高真的是個麻煩事兒啊!
長期高血糖給健康帶來的威脅極大,其中對血管和神經的損傷最為顯著,顯著增加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且會引起手腳麻木、刺痛等感覺異常,部分患者還會導致糖尿病腎病的發生。
但鮮少有人知道,罹患糖尿病的人發生癌症的風險也更高。
早在1957年,就有病理學家指出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風險更高。後來,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患肝癌、胰腺癌、膽囊癌以及乳腺癌的風險更高。
近些年來,醫學界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觀點。
上海瑞金醫院的研究人員在2019年5月發佈的一項研究指出,2型糖尿病與男性11種癌症、女性13種癌症風險增加相關。
2022年,《英國癌症雜誌》發表的一項長達30年的研究發現,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症和進展成糖尿病會增加癌症的風險。同年柳葉刀發佈的研究也表明,心臟病、中風不再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癌症正成為主要威脅。
數據顯示,我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2.8%,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佔比約有35.2%。換算一下,二者比例接近1:3,意味著將近半數成年人面臨血糖異常問題,其中糖尿病前期的患者約5~10%會在一年內演變成糖尿病。
可見,血糖高的人是越來越多了。那麼,我們如何判斷自己血糖是否偏高呢?
實際上,除了每年定期體檢外,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過一些跡象觀測血糖情況。一般來說,血糖高的人在飯後會有以下三種表現。
1、飯後容易感到饑餓
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問題,無法及時調控血糖供身體利用。當組織細胞缺乏能量時,會向大腦發出饑餓信號,使患者總是覺得吃不飽。《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血糖是如何控制食慾的。研究表明,即使進食相同的食物,血糖降低較快的人會感到更強的饑餓感,下一餐的時間也會提前。
2、飯後感到疲勞
一些人飯後感到十分疲勞,這是由於血糖水準上升導致腦內保持清醒和警覺的神經元受到抑制所致。特別是攝入大量單糖或精製碳水化合物后,進入體內迅速分解成葡萄糖,導致明顯的疲勞感。此外,糖尿病患者血液內的葡萄糖含量較正常人更高,細胞會處於高滲透壓狀態下,細胞汲取營養變得更加困難,即使是飯後也容易出現能量不足的疲憊感。
3、飯後頻繁排尿
飯後血糖上升會讓腎小球濾過更多的葡萄糖,但腎小管對葡萄糖的吸收有限,過多的葡萄糖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導致多尿。同時,血糖過高還會損害腎小球的濾過功能,讓蛋白質也隨尿液排出,排尿時尿液上方會有明顯的泡沫且難以消散,尿液還會有股難聞的氣味。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夠控制好血糖,有很大希望獲得長壽。一般高壽的糖尿病患者身上會有以下幾個特徵,快對照看看你是否有這些特點。
1、體型標準
《糖尿病治療》上的一項研究稱,體重指數與壽命呈U型相關性,太胖太瘦都會影響到壽命。建議糖尿病患者將體重指數保持在20~24之間,男女的體脂率不超過25%/28%。
2、晚飯後不再進食
很多高壽的糖尿病患者晚飯後都不會再進食。這背後有科學依據,因為晚飯後再進食容易導致第二天空腹血糖升高,也容易導致體重增加。
3、消化功能良好
一些糖尿病患者因代謝紊亂,日常容易胃脹、胃痛及消化不良,經常便秘或腹瀉。如果患病多年且從未出現過胃腸道問題、排便正常,說明病情控制得很好,更有希望長壽。
4、作息規律
高壽糖尿病患者大多作息規律,這樣的生活習慣有助於穩定血糖控制,各方面指標也更易保持穩定,降低癌症發生的風險。而長期睡眠不足、熬夜會導致生物鍾和內分泌紊亂,加重胰島素抵抗並促進升糖激素分泌,使血糖失控。還會影響血壓、血脂以及肝臟等方面的健康。
5、均衡飲食
均衡飲食也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原則。他們每餐保持粗細糧搭配,包括全穀物、雜豆以及精細米面。每餐還有蔬菜,深色蔬菜佔一半以上。此外,奶類、魚禽等食物也不可或缺。
血糖升高會給患者的身體帶來全方位的傷害,對此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