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難度,只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不斷提高。
30歲的時候,你會覺得晚年沒啥,自己一個人也能照顧自己;40歲的時候,精力有點衰退了,你會覺得晚年也能勉強扛得住;
50歲的時候,你會覺得晚年危機將至,就特別緊張;60歲的時候,已然步入晚年,日子過得好不好,早就已經註定了。
等到了60歲,再考慮晚年的情況,貌似就有點晚了。要知道,臨時抱佛腳,佛也不會保佑我們,只會一腳把我們踢開。
在自然界,所有生物的晚年,都是艱難的,人自然也不例外。因為老年人,也需要遵循弱肉強食的社會規則。
人老了,要想活得有尊嚴,最好具備這幾張底牌。
底牌一:一定的養老錢。
廣東這邊有句老話:“親生子不如近身錢。”
親生的子女再好,也不如兜里邊的錢財來得可靠。子女有可能會背叛父母,但兜里邊的錢財,永遠都是忠誠於我們的。
人性,始終是善變的,一時一個樣。有可能,昨天子女的態度比較孝順,而今天子女的態度比較冷漠。這,又有誰能預料呢?
更何況,父母沒錢,子女也會看不起父母,更不會聽父母的話。你看那些農村的老人,基本都沒有子女陪伴,子女也不會給他們好臉色看。
為什麼?因為這些農村的老人沒錢。人,都是“欺軟怕硬”的生物。哪怕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也都是如此。只尊重強者,而不會尊重弱者。
錢財這種東西,除了無法打敗死神,基本上可以解決生活中99%的問題。有可能,不是晚年太難,只是錢財不夠罷了。
底牌二:跟老伴關係和諧。
人到晚年,比子女更親的,到底是誰?毫無疑問,就是跟我們相依相扶一輩子的老伴。因為老伴跟我們的利益追求,是一致的。
這個時候,你肯定會疑惑,難道子女跟父母的利益追求,不一致嗎?很遺憾地說,子女跟父母的利益追求,確實是不一致的。
父母的利益追求,毫無疑問,就是養老,安享晚年。而子女的利益追求,就是走南闖北,成就事業,賺取錢財。
這就註定,子女無法陪伴在父母的身邊。不然,哪有每一年的“返鄉潮”呢?返鄉潮,側面反映了農村老人的“孤寡”現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老人也不可能綁定年輕人的命運。那我們不妨對身邊的老伴好一點,他們才是陪伴我們到老的那個人。
所謂“少年夫妻老來伴。”結婚,除了是為了結婚生子,還是為了白頭偕老,相伴相依度過餘生。
底牌三:能夠生活自理。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樣的老人,命運最為悲慘?無法生活自理的老人,哪怕再長壽,也都是一場悲劇。
高品質活到80歲,跟低品質活到100歲,究竟哪個好?肯定是高品質活到80歲最幸福。人生講究的,未必是長度,但一定是品質。
舉個例子。村裡邊的楊叔,臥病在床十幾年了,每天都只能躺在陰暗的房間裡邊。由於子女們都需要賺錢養家,所以子女們也很少陪伴他。
而楊叔的老伴,也就每天給他餵水喂飯,以及端端尿。其餘的時間,都是楊叔一個人在床上待著。沒有陽光,無法動彈,無異於“生不如死”。
無法生活自理的人生,終究是可怕的。這種可怕在於,無法自理地活著,比死了還要難受。死亡,是一瞬間的痛苦。而臥病在床,是長時間的痛苦。
歷經世間多少事,方知平安值千金。人到晚年,要好好保重自己的身體。能夠生活自理,還能活得幸福。無法生活自理,就只剩下悲劇了。
底牌四:有平靜的心態。
餘生,該如何度過呢?放下過往,不再偏執,隨心隨性隨緣。平靜度過餘生,才算是“得以善終”。
明代聖人王陽明,在臨終前,只說了八個字,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意思是,自己的內心已經極度光明,哪還有遺憾呢?
所謂的光明,就是跟內心深處自己的握手言和,跟外部的世界握手言和,和其光,同其塵,一切都溫暖、舒適,讓人得以解脫。
之所以要強調“靜心”,就是因為現代的中老年人,都不夠靜心,還過分焦躁。焦躁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內耗,胡思亂想,越過越痛苦。
孔子有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到了五十歲,就知天達命了。到了六十歲,就聽得進一切的建議了。到了七十歲,就能隨心所欲地活著了。沒有憎恨,沒有抱怨,也沒有執著,只有內心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