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生命是什麼?簡單來說,生命就是能進行新陳代謝活動、繁衍後代的有機體。新陳代謝是指吸收所需營養並排放無用或有害物質的一個過程。這個定義是基於地球的視角來理解生命的,但宇宙廣袤無垠,可能存在我們無法理解的其他生命形式。
地球上的生命為何終究會消亡?為什麼自然沒有孕育出不會死亡的生命形式呢?
從微觀層面來看,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而原子核則包含質子和中子,這些又由誇克構成。誇克和電子被認為是當前已知最基礎的結構單元,是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
在微觀世界中,一切都處於永恆的運動與變化之中,靜止只是巨集觀世界的假像。微觀粒子的持續運動與變化必然伴隨能量的交換與消耗。
生命體的消逝,並不意味其組成元素消失,它們只是以新的形式繼續演變。
從這個角度來看,生命的誕生與終結,與宇宙間萬物的演變並無二致,都是存在形式的轉換。
人類為何不能長生不老?簡單來說,因為人類由細胞構成,而細胞分裂次數有限。隨著細胞分裂速度減緩或停止,新生細胞無法替代死亡細胞,同時有害變異細胞增多,導致不可避免的死亡。
更重要的是,基因決定生命的形態,是生命最本質的構成。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基因選擇了生老病死的生命週期來推動生命演進。生命體的本能是傳遞基因。
傳遞基因的主要途徑有兩種:繁殖後代與永生。然而自然選擇了繁殖作為傳遞基因的方式,而非永生。這是因為後代繁殖能有效傳遞和擴散基因,通過變異適應環境;而永生個體一旦非自然死亡,基因就會徹底消失,且永生意味著進化停滯,不利於適應環境。
然而,人類擁有的智慧使我們有能力擺脫基因的束縛,利用科技主動改變基因,通過基因工程使人類更好地適應環境,甚至追求永生。
雖然肉體的永生看似遙不可及,但人類的意識卻可能被永久保存。如果意識能脫離肉體以其他方式存在,那便是另一種形式的永生。
實質上,肉體只是表像,意識才是生命的核心。舉例來說,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將來如果能將人的意識上傳到計算機,與人工智慧結合,人類便實現了某種程度的永生。
然而,永恆的永生並不現實。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甚至宇宙本身也有終將消亡的一天。逃離宇宙,前往其他平行宇宙或高維度空間,這想法可謂腦洞大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