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常被稱作「富貴病」之一。
然而,患上糖尿病絕非幸事,它已被列為導致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範圍內都是如此。
這種疾病的嚴重後果並不僅僅來自病症本身,更在於它引發的諸多併發症。
研究數據顯示,糖尿病不僅會加劇傳統併發症的風險,還與癌症、感染性疾病、肝臟疾病以及阿爾茲海默症等的發生有所關聯。
近日,知名醫學期刊《Nature》發文指出:"糖尿病,悄無聲息地蠶食生命的危機!"
一、50歲時,有約1/3的糖尿病患者至少遭受三種長期疾病的困擾
經過對4670萬英國人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在50歲的時候,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將至少患有三種以上的長期疾病,這些疾病至少會伴隨患者長達20年,並且預計會減少他們11年的壽命。
糖尿病可能帶來的後續疾病種類繁多,其中高血壓、冠心病、骨關節炎、抑鬱症和哮喘的患病率最高;而癌症、房顫、腦血管疾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腎病的患病率也不低,處於第二梯隊,比例在5%至10%之間浮動。
研究發現,男女糖尿病患者中,至少患有兩種以上長期疾病的中位數年齡分別為66歲和67歲。越早罹患多種疾病,預期壽命損失就越多。若在40歲時就罹患疾病,每增加一種疾病就會使預期壽命減少四年。
根據早先2023年發表在《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的研究顯示,相較於未患糖尿病的人群,罹患糖尿病的年齡越小,全因死亡風險越高。70歲後罹患糖尿病,會使全因死亡風險增加39%;若五十多歲罹患此病,則風險提高84%;而三十多歲就罹患糖尿病的話,死亡風險會增加189%。
通過數據不難看出,糖尿病對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必須予以足夠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加強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首先要做的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小便出現以下三種異常現象,可能是血糖偏高的信號
據統計,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的數量高達5.37億,我國約有1.41億,占成年人口的11.2%。但在我國,糖尿病的知曉率不足50%,超過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並不知情自己患有此病。
這與國內大眾對糖尿病早期癥狀不加以注意有很大關係,日常生活中可多觀察尿液的變化,以下三個異常現象很可能是糖尿病的徵兆。
1、尿液泡沫豐富
憋尿后的排尿可能會因為衝擊力產生一些泡沫,但這些泡沫通常很快就會消失。如果排尿后尿液中的泡沫長時間無法消散,很可能是由於尿中的葡萄糖、酮體、蛋白質含量增加所引起的,這可能與糖尿病併發的泌尿系統感染或腎臟問題有關。
2、尿液散發異臭
正常情況下,尿液會帶有淡淡的氨味,但如果排出的尿液有明顯的爛蘋果味道,需要警惕可能是由糖尿病患者無法有效利用血糖而產生的丙酮酸物質所致。
3、尿頻及夜間多尿
典型的糖尿病癥狀之一就是“三多一少”,在排尿方面主要表現為尿頻和夜尿增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越高,排尿次數的增加越明顯,夜間可能需要起床排尿3~4次,嚴重影響睡眠品質。
三、活過80歲的糖尿病患者通常會具備以下四個特徵
許多人認為被診斷為糖尿病后就意味著與長壽無緣,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生活中不乏確診糖尿病的患者最終擁有了比常人更長的壽命,這和他們身上的一些特質有很大的關係。
1、適度運動鍛煉
長壽的人幾乎都有堅持運動的好習慣,適量的運動能鍛煉心肺功能、改善體質,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胰島素抵抗,對控制血糖有積極效果。
2、體重維持在正常範圍
如果糖尿病患者合併肥胖狀況,很容易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並且容易發生骨質疏鬆和骨折。建議糖尿病患者將BMI控制在18.5~23.9之間,同時要注意腰圍的控制,男性和女性的腰圍應分別小於90cm和85cm。
3、穩定控制血糖、血壓和血脂
除了需要將血糖控制在一個穩定的範圍內外,糖尿病患者還應注意血壓和血脂的水準,這三個指標都需要保持在穩定的範圍內: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餐后血糖應小於10mmol/L;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總膽固醇水準控制在4.5mmol/L以下、甘油三酯水準控制在1.7mmol/L以下。
4、消化系統健康
許多糖尿病患者由於體內代謝紊亂,經常會出現胃脹、胃痛、消化不良和腹瀉等問題。如果患者能夠長期患病而無胃腸道不適、消化功能保持正常,這說明其身體各項功能良好,更有希望獲得長壽。
雖然糖尿病是一種無法根治的慢性病,但通過規律的醫療治療和生活方式的調節,完全可以實現與病共存的長期生存。對於這一情況,我們不必過於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