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類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壽命卻各不相同。我們都有基本的生活需求,然而滿足這些需求後的生活質量和壽命卻千差萬別。
例如,生活中有些常年煙酒不離手的老人依然能夠活得長壽,而一些堅持養生的人卻可能較早離世。這背後可能是“短命基因”的作用,研究表明這種基因的攜帶率並不低。
一、科學家發現短命基因,25人中就有1人攜帶
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目標。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對基因與壽命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系統性的評估。
研究結果顯示,大約每25人中就有一人攜帶所謂的“短命基因”。這意味著攜帶此基因的人群平均壽命較非攜帶者要短。
進一步的分析揭示,攜帶短命基因的人群在早期死亡的風險更為顯著。具體來說,攜帶某些癌症相關基因型的人比非攜帶者的壽命短3年,其中10%的攜帶者會在69歲前去世,而非攜帶者中有10%能活到73歲。
此外,這類人群患癌症、代謝綜合征、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風險較高,這些疾病往往是老年病,但在攜帶者體內可能早已潛伏。
儘管在一些長壽家族中也存在早逝的案例,普通家庭偶爾也會出現百歲老人。那麼,基因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人的壽命呢?
一項包含5443萬個家庭、超過4億人的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對壽命的影響並非決定性,先前的研究高估了其作用。該研究發現,遺傳因素對壽命的影響不超過7%。
有趣的是,與直系親屬相比,沒有血緣關係的夫妻之間的壽命更具關聯性,這進一步證明遺傳並不是決定壽命的主要因素。
著名心血管專家洪昭光指出,生活方式對壽命的影響最為關鍵,約佔60%,遠超過遺傳、環境和醫療等因素的總和。
二、基因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內在因素,但長壽的外在特徵有五個
雖然我們無法直接控制基因,但可以通過一些外在表現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且可能長壽。醫生認為,長壽的人通常具有以下五個特徵:
1. 大腿相對較粗
據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大腿圍較大的人死亡風險較低。具體而言,腿圍每增加5cm,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8%。
2. 牙齒健康
健康的牙齒意味著良好的咀嚼功能,有助於身體正常吸收營養,這是健康長壽的一個標誌。反之,牙齒問題與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增高有關。
3. 胃口良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新陳代謝減慢,消化系統功能也會逐漸下降。60歲以上如果還保持良好胃口,說明消化系統功能維持得較好,這有利於長壽。
4. 步行速度較快
《通訊生物學》的研究指出,步行速度快的人不僅更可能長壽,而且在生物學上也顯得更年輕。
該研究還發現步速與身體的生物衰老標誌——白細胞端粒長度之間存在因果關係。步速快的人端粒較長,暗示他們可能有更大的長壽潛力。
5. 心態樂觀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樂觀的人更有可能長壽,活到85歲的可能性更大。研究人員認為,樂觀的人傾向於擁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延長壽命。
三、復旦研究:堅持三種生活方式,有望活到百歲
許多人希望健康地活到100歲。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不吸煙、經常運動及飲食多樣化與長壽呈正相關關係。
具體來說,從不吸煙者比現在吸煙者成為百歲老人的幾率高出25%;定期鍛煉者比從不鍛煉者高出31%;飲食上種類最多的人比種類最少的人高出23%。
1. 不吸煙
吸煙對身體多個器官造成損害,包括肺部、心臟以及感官器官等,顯著增加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戒煙可以降低這些風險,增加壽命。
2. 經常運動
建議每天進行適量的運動,晚上6點後進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中等強度的運動表現為輕微出汗、體溫上升或呼吸急促但仍能說話。保持每天約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即可。
3. 飲食多樣化
很多疾病的發生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健康的飲食應結合葷素、粗細糧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深色蔬菜至少應佔一半。合理的飲食可以降低多種疾病的風險。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指出,相比於年輕人,老年人更需要關注蛋白質的攝入,不應盲目追求素食或減肥。老年人適當的體重超標實際上可能有助於延長壽命。
在追求長壽的道路上,雖然基因起著一定的作用,但生活習慣的影響更為顯著。與其過分擔心基因的影響,不如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上。從今天開始,為自己打造一個更長遠的健康未來。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情節純屬虛構,目的是科普健康知識。若感到身體不適,請及時線下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