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的甜美滋味,無疑為眾人所熟悉,熱帶地區更是處處可見這種多汁甘甜的水果。然而,今日我們暫且撇開甘蔗不談,轉而探討一種與其頗有相似之妙處的植物。此植物的根莖分明,節節相扣,形態上與魚腥草相近,但品嘗起來卻是甘甜可口。兒時的我常挖出其根部,洗净之後當作小零食享用,它便是白茅根。
白茅根實為白茅草的地下部分,這種植物在農村地帶極為常見。記得童年時期割取餵牛的茅草,其中最多的就是白茅草了。如今隨著夏季的腳步臨近,白茅草也迎來了花期,其穗狀的花序毛茸茸、格外顯眼,極易識別。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白茅草的葉片鋒利無比,邊緣密佈細小鋸齒,孩童時代常常不慎被其割傷。據說最初的木鋸便是受白茅草葉片的啟示而製成。
白茅草,亦稱茅草,屬於禾本科白茅屬下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價值體現在三個不同方面。
首先,白茅草被認為是優質牧草之一。在孩提時代的家中養牛時,每日需割草餵養,而白茅草便是主要飼料之一。現代研究發現,白茅草富含蛋白質和纖維素,能有效補充牲畜能量,提升免疫力,減少疾病發生率。
古代的人們還將其用於房屋建材,即所謂的茅草屋,起初就是利用茅草搭建。即便到了上世紀80年代,農村地區的茅廁或豬圈建造中,仍廣泛使用茅草。
其次,白茅草的花苞同樣可食。春季來臨之際,白茅草會生長出類似針狀的小花苞,這些被稱作茅針的部分是可以食用的。對於70、80、90後的朋友來說,這絕對是一份難忘的記憶。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剛長出的茅針口感最佳,既嫩又甜;一旦老化,便索然無味如嚼蠟。
最後,白茅草的根部既可食用也可作藥用。白茅根(或稱茅草根)外觀與魚腥草相似,不同的是,魚腥草易脆斷,而白茅根因內部含芯而堅韌不斷。洗凈后的白茅根可直接咀嚼,味道與甘蔗相近,但甜味稍淡。孩提時代,除了各式各樣的泡製食品,最常吃的就是白茅根了,對我個人而言,它滿載著濃厚的童年回憶。
除食用外,白茅根還是民間常用中藥材之一,歷史悠久,《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足見其醫藥價值之高。歷代民間草志均有記錄,老農們對此植物的價值瞭若指掌,每年都會採挖曬幹備用。特別是夏季飲用白茅根煮水作為涼茶,能清熱解毒、降暑解渴,功效顯著。
此外,白茅根還適用於煲湯或煮粥,尤其適合兒童食用。例如小孩容易流鼻血的情況,用白茅根煮水或煲湯飲用后往往能得到緩解。《滇南本草》就有相關記載:“白茅根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婦人崩漏下血”。
儘管白茅草的價值不容小覷,但在民間它的待遇卻相當一般。農民朋友經常需要剷除它,因為它被列為全球十大惡性雜草之一,繁殖能力驚人,往往會侵佔土地和果園,讓人頭疼不已。
至此,我們今天的介紹就告一段落。大家是否對白茅根有了更深的瞭解呢?你小時候有沒有嘗試過茅針,喝過白茅根煮的水?你對白茅根的認識有多少?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暢所欲言,分享你的想法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