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很多人眼裡,高層的房子代表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住的房子越高,似乎越是體面。雖說高層的房子視野開闊,相對低樓層來說也比較安靜,蚊蟲少,但是,有生活經驗的人往往反而不太願意選擇高層。
就拿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們家總高33層,我家在31樓,三梯六戶。剛開始入住的時候非常興奮,窗外視野開闊,周邊也沒有那麼高的建築物擋著,窗外全是綠化。但是不得不說,時間長了發現31樓弊端還是蠻多的,住得越來越鬧心:
毫不誇張的說,住在31樓的我每次出門都至少要提前五分鐘,這五分鐘是預留等電梯的。如果遇上早高峰,這個等待的時間會更長。31樓姑且還有餘位讓我得以下樓,只是之後下去的樓層,幾乎都有人要進來,這樣等待就讓人很著急了。倘若碰上其中一台電梯故障,那麼想上樓或是下樓就更困難了。
這樣的情況對於在大城市寫字樓打工的上班族來說一點兒也不陌生。一到上下班的點,大夥兒都擠在一塊,排隊15-20分鐘還不一定能上樓或下樓,每一層都停一下,還會有些2樓3樓的看到電梯剛到,也要坐電梯,把人急得崩潰。
以前住低層的時候不知道,原來高層的樓在強風天氣下,會出現晃動感,這種感覺讓人挺害怕的,尤其是當年山竹颱風登陸時,看到網上整個建築物在狂風中緩慢搖晃的視頻畫面,都不敢想像住在大樓裡的人是怎樣的心情。
一般高層建築受氣流和風的影響,會有一定幅度的晃動,家裡如果安裝了吊燈,你就會發現晃動的幅度還是挺明顯的,甚至馬桶裡的水都是晃得波濤洶湧,總之會讓人睡覺都睡得不踏實。比我住得高的鄰居,甚至還有感覺到頭暈的,當然這種情況還是比較罕見,畢竟強颱風等惡劣天氣也不是時時有。
自從住在了高層,一到颳風、下雨的季節,我都會有點害怕。但凡陽臺窗稍微漏一點點縫隙,就能聽到風哨聲,像鬼哭狼嚎一樣,非常嚇人。事實上,人們總覺得住得越高越安靜,但是真的住進去后才發現,真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的。
住在低層時,鄰居的講話聲、孩子的打鬧聲這些屬於中高頻的噪音,隨著距離越遠或者遇到障礙物就會減弱,因此你家住的高的話,其實聽不到一樓的人經過的談話聲。但是,像機動車行駛時產生的噪音,屬於中低頻噪音,聲音傳播遠且穿透力強,所以哪怕你住得高,也不排除你周邊環境使得這類噪音不能很好地被減弱。
因此,哪怕我家在31樓,對於房子周圍快速幹道的車流聲、鳴笛聲等,其實也還是有點影響的。建議大家假如家附近正好有高速,又非要買高層的話,一定要選擇中空夾膠玻璃,普通中空玻璃只能隔絕中高頻噪音,對低頻噪音隔絕能力有限。
水壓低也是讓高層用戶崩潰的其中一點。要知道,水需要克服重力才能上升到高層,而重力會減小水的壓力,在用水高峰時段,因水壓太低打不著熱水器或者沖水的時候不能一次衝乾淨等問題,都對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
因此,如果住高層,最好在裝修的時候多安裝一個增壓泵或者其它加壓裝置,以滿足正常的用水需求了。
樓層越高,公攤的面積越大,費用自然也越高。一般我們所提到的公攤面積,包括了樓道、樓梯、電梯間、公共門廳、電梯井、管道井、共用牆體、變電室、過道等等。高層往往配備的電梯數量會更多一些,而電梯和電梯過道的面積,都會被算進公攤。另外,對比小高層來說,高層的住宅其牆體需要承受的壓力也比較大,因此承重牆更厚,牆壁投影面積的一半也都會被算進公攤面積去,想要轉手都不太好賣。
客觀來說,選高層好與不好,其實是沒有絕對的,畢竟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樣。但是如果你嚮往的是高層住宅,那麼以上提到的5大缺點你得提前考慮清楚並接納。如果再買房的話,我個人會更傾向於買在7-18層的小高層住宅,公攤率比高層少5%-10%,得房率更高,也不用擔心大風天氣的問題。同區域的情況下,我覺得洋房>小高層>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