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堂姐的女兒,在22歲時就成為了一名母親。然而,她扮演這個角色的輕鬆程度卻是大家難以想像的。堂姐經營著一家小型超市,而她的女兒每天早晨都會把不滿一歲的孩子送到這裡,然後自己外出享受個人時間。午餐時她會回來用餐,並在餐后帶著孩子一起午睡。下午時段,孩子繼續留在外婆的照料下,而她自己則回家休息。直到晚上,她的丈夫下班後會來接孩子回家。
堂姐表示,如果自己身體允許,這樣的安排倒也沒什麼問題。但有時,當她感到不適,孩子又哭鬧不止時,由於外公作為一名男士並不擅長哄孩子,他能做的只是在一旁無措地“指揮”。
就在上週末的一個日子里,當堂姐略感頭暈時,她的女兒再次將孩子送了過來。詢問女兒接下來的計劃時,她輕描淡寫地回答說打算和老公去看電影,因為已經購買了電影票,儘管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要做。
聽到這番話,堂姐頓時火冒三丈:“你不是說沒什麼事情嗎?那就自己帶孩子!”女兒卻依舊笑嘻嘻地回應道,她已經很久沒有和老公一起去電影院了。
在我聽完堂姐的敘述后,不禁對她產生了深深的同情。畢竟,這是她自己選擇讓女兒留在身邊的結果。起先,女兒希望和丈夫一起回婆家生活,是堂姐堅持不肯放手。
難怪家中有來訪者提出建議時,堂姐的女兒總是說:“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帶孩子。如果不是家裡的老人催促,我根本就不想生孩子。我還沒好好享受過我的生活呢。女人應該更多地愛自己,即使這意味著讓別人受點苦。”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媽媽們的生活方式與我們這一代人以及我們的父母那一代有了顯著的不同。在過去,媽媽們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們,而現在的年輕媽媽們卻更傾向於先照顧自己的需求。她們真正實現了“窮養兒子富養媽”的理念。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年輕媽媽們的經典語錄:
①“雖然我已經是個三年的媽媽了,但我總會先把美食吃掉,因為我太愛吃了,根本捨不得分給孩子。”
②“我會吃掉哈密瓜中間最甜的部分,只留下邊緣不太甜的部分給孩子。反正他也不懂,還以為是媽媽吃少部分,自己吃得比較多,感動地說愛我。”
③“我的孩子放學回家後會翻看垃圾桶,生怕我瞞著他點外賣,因為我總是告訴他外賣不健康。”
④“我想吃螺螄粉的時候,會提前煮麵條讓孩子吃飽,然後自己獨自享受螺螄粉,避免和孩子搶食。孩子不高興地說,以後看到媽媽不吃飯,我也不吃。”
⑤“我叫外賣時會簡單地為孩子叫一份飯,但給自己叫的話,我會選擇一大堆我喜歡的食物。外出就餐時也總是選擇我喜歡的餐廳。”
看到這些媽媽們的“自我優先”行為,我感到既羨慕又認同。她們活出了真實的自我,與那些始終將孩子放在首位的傳統媽媽們形成了鮮明對比。
網路上有一位媽媽分享了她的故事:她的空調突然壞了,炎熱難耐的夜晚讓她無法入睡。本想和老公一起到女兒的房間打地鋪,卻被女兒拒絕,理由是會干擾她玩遊戲。
憤怒之餘,這位媽媽帶著老公去酒店過夜,期待女兒會挽留他們,但女兒卻毫不在意。
自那以後,這位媽媽改變了對待女兒的方式,不再以女兒的需求為先。她想吃什麼就會買什麼,女兒愛吃不吃都無所謂。
網友們對這位媽媽的做法表示高度認可,認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應忽視自己的需求,這樣反而能避免孩子將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
因此,媽媽們在育兒過程中也應該多加愛護自己,例如:
1. 在飲食上,美食是用來分享的,而不是全部留給孩子的。不要總是說“媽媽不喜歡吃、媽媽不餓”,這樣只會培養孩子獨佔食物的習慣。
2. 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社交生活很重要。不要說“孩子沒人照顧、孩子離不開我”,這樣只會讓你的生活變得乏味,並可能讓你失去朋友。
3. 不要受老一輩的“苦難教育”影響。現代的孩子並不接受這套觀念,過度的母愛只會給他們帶來壓力。
我的女兒曾告訴我:“媽媽,你不必總考慮我們,真的沒必要。”
總結來說
在愛護自己的孩子的同時,媽媽們也不應該忽視自己的需要,同時要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如何關愛他人。健康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積極影響。
本文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所有涉及的人物、地點和事件均為藝術加工,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