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百例臨床試驗的檢驗,我國首款自主研發的冠脈介入手術機器人ETcath手術成功率達100%。這款“京籍”冠脈介入手術機器人由北京醫療裝備企業——北京唯邁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近日獲批上市,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
介入手術醫生被譽為“鉛衣戰士”。為了方便觀察手術情況,他們要長時間在X射線輻射環境中暴露。動輒數小時的手術過程,每一位介入手術醫生必須全程穿著防輻射裝備。每套“鉛衣”的重量足有十多公斤。未來,介入手術醫生可以穿著普通的衣服,遠端操作ETcath精準實施手術。
醫生與患者不處一室,經由設備“隔空”操作,但手術手感與面對患者時幾乎沒有改變,甚至輕觸皮膚的力道都可以被即時接收。“我們的力反饋技術是國際首創。簡單地說,機器人也有了觸覺,在手術中能感受到0.01牛的極弱阻力,類似輕觸皮膚的力度。”唯邁醫療首席執行官楊賀說,如果手術機器人不應用力反饋技術,就無法把手術區域的觸感即時反饋給醫生,可能會導致血管穿透、損傷等情況發生。當然,除了觸覺靈敏的“手”,ETcath還具備精準的“眼”和智慧的“腦”。
不僅能做手術,ETcath還能給青年醫生當專業導師。楊賀舉例,ETcath經過大量專家的“輔導”,它控制導管導絲時就融入了專家的“獨門手法”,能熟練精準地做出捻、抖、旋轉等動作。年輕醫生和它搭檔實操的過程,就像是向名師學習,積累更多獨立開展冠脈介入手術的經驗。
前期數百例臨床試驗中,ETcath的手術成功率達到100%。楊賀自信地說,這款機器人不僅提升了手術效率,一定程度降低了患者的血管損傷、併發症比例,還改善了醫生的手術環境,可以延長他們的職業生涯。
獲批上市,意味著這款機器人有機會走進全國醫療機構大展身手。楊賀說,從立項研發,到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完成我國首台機器人介入手術,再到獲得國產冠脈介入機器人的第一張註冊證,歷時8年。下一步,團隊將開展多中心研究,在全國範圍開展機器人的臨床應用示範。
近年來,北京市圍繞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推出了《北京市促進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組織實施機器人產業“築基”工程,發佈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清單,支援企業組建聯合體等措施。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為該領域創新團隊聚力解決產業短板和技術難題提供了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剛8歲的ETcath是由一支平均年齡約30歲的青年創新團隊研發的。“北京的創新氛圍非常濃厚,從政策層面給予團隊很大支援。創新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可以享受到很多實打實的福利。”楊賀說,“我們位於經開區,相關部門經常主動上門,在技術、人才、稅務等方面提供服務,給予支援。這不斷激勵著我們發揚創新精神,打造創新產品,早日讓‘北京技術’惠及全國。”
來源:北京日報用戶端
記者:劉蘇雅
【來源:京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