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年小行星將撞向地球?概率高達3.1%,中國防禦系統已啟動
更新于:2025-03-26 05:44:17

前段時間,你的手機一定被這樣一則資訊刷屏了:“一顆小行星將在2032年撞擊地球,概率高達3.1%!”

這一消息直接讓世界各國都啟動了全球性防禦機制,不僅聯合國拿出了《行星安全協定》,甚至連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局都開始招聘“行星防禦崗”,相關部門也開啟了“天盾計畫”……人類如此重視一顆逼近地球的小行星,這還是歷史上的首次。

難道《流浪地球3》真要從科幻片變成紀錄片了?難道當年恐龍滅絕的悲劇又將再次上演?公眾的恐慌逐漸被時間平息,一個月過去,小行星將撞擊地球的消息,似乎已經逐漸退出了咱們的視野——那麼,這顆曾經萬眾矚目的“明星”,現在到底咋樣了?還對咱們有威脅嗎?

“小行星撞地球”,這聽起來就離咱們的生活相當遙遠,似乎只在科幻小說、電影中才會看到相關的故事。再仔細從腦海中搜尋一下資訊,咱們唯一能回憶起的關於小行星撞地球的事,那都得追溯到恐龍遍地跑的時代了。

的確,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小行星撞地球事件,正是約6600萬年前發生的恐龍滅絕事件。

當時,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突然撞擊了現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附近地區,爆炸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0億萬噸TNT,留下了直徑約180公里的撞擊坑。撞擊發生後,大氣中的煙塵遮蔽陽光長達2年的時間,不僅全球溫度驟降,各類植物還因為無法進行光合作用,盡數死亡。

這食物鏈中的一環一旦崩潰,引發的就是災難性的連鎖反應——因此,當地球上空的煙塵終於消散,陽光重灑大地之時,地球上75%的生物都滅絕了,其中就包括曾是地球霸主的非鳥類恐龍。

此後幾千萬年過去,直到今天,似乎地球附近都沒再出現過什麼對咱們威脅很大的小行星——但實際上,類似於當年恐龍滅絕的撞擊災難,離咱們並不十分遙遠。

1908年,一顆直徑約50-80米的小行星撞擊了俄羅斯西伯利亞通古斯河上游地區,爆炸當量約1000萬至1500萬噸TNT,已經相當於幾十上百顆戰略核彈頭同時爆炸產生的威力。

這次撞擊事件直接摧毀了約2000平方公里的針葉林——只看數位,好像也沒多大範圍,但實際上,這已經相當於兩個香港加起來的面積。

2013年,一顆直徑約20米的小行星撞擊了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州地區,爆炸當量約為40萬-50萬噸TNT,相當於30顆廣島原子彈的威力。這次撞擊造成1500多人受傷、3000棟建築受損,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億元人民幣。

而根據我國的記錄,2017至2022年間,中國境內每年至少都會發生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但都因為規模較小,未造成顯著破壞,也就沒有新聞推送到咱們的眼前。

這麼看,小行星撞地球其實並非是一個小概率事件。而它能否對人類造成威脅,其實有點看“命”:撞到森林、沙漠、海洋這樣人煙罕至的地方,倒也無傷大雅;但萬一撞到城市裡呢?幾十萬人口可能瞬間就會消散為塵煙——我們又怎麼保證,其中不會包括我們的親朋好友,甚至是我們自己呢?

鑒於其危險性,全球各地都建立了不少預警小行星靠近地球的天文站。而2024年12月27日,位於智利的“小行星地面撞擊最後警報系統”望遠鏡還真觀測到了這麼一顆越來越靠近地球的小行星——它被命名為2024 YR4。

根據科學家估計,這顆小行星直徑約在40-100米左右。而根據對它運動軌跡的推算,它非常有可能在2032年12月22日,以約 12.7萬公里 的距離掠過地球——這一過程中,它有約1%的概率,會直接撞擊地球。

消息一出,這顆小行星立刻被全球多國天文臺(如智利甚大望遠鏡、美國馬格達萊納嶺天文臺、丹麥1.54米望遠鏡等)鎖定。

2025年2月,歐洲航太局(ESA)首次將撞擊概率提升至 1.6%-1.9%。而NASA給出的數位更誇張——高達3.1%!

這個幾率已經遠遠高於買彩票中大獎的概率,甚至高於咱們每天過馬路時發生車禍的概率。網路上還有不少年輕遊戲迷發言:“我抽卡抽到6星(最高等級的角色)的概率都只有2%,現在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都比這高了!這到底是資本的玩弄還是道德的淪喪?”

因此,ESA和NASA立刻把2024 YR4列為了風險清單中的“第一號威脅”;聯合國也於2025年2月初首次啟動了《行星安全協定》,以協調全球監測與防禦行動。

咱們國家更狠,不僅參與了觀測,更是直接開始著手實施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啟動了“天盾計畫”,特別招聘“小行星防禦崗”人才,旨在構建一套完整的近地小行星監測、預警和攔截系統。

不過,幸運的是,還不等各國建設好小行星防禦工程,2024 YR4的威脅就在後續的觀測中基本歸零了。2025年2月20日,NASA根據最新數據,將小行星撞擊概率降至0.28%;2025年2月底,最終概率進一步降至0.004%,幾乎排除了撞擊地球的可能性。

你可能會好奇,為啥這數據波動這麼大?其實,是因為這顆小行星太小了,又距離咱們地球太遠了,人類根本不可能直接捕獲它的影像。因此,想要推測它的大小和運動軌跡,天文學家只能通過它反射的陽光量來估算。於是,它撞擊地球的幾率也一變再變了。

現在2024 YR4幾乎不可能撞擊地球了,那麼之前世界各國為防禦小行星撞擊所做的努力不是全部白搭了嗎?其實並非如此,以咱們國家為例,早些搭建好小行星防禦系統,不僅是“未雨綢繆”,更是咱們太空戰略能力的最好體現。

我們國家,早在2024 YR4出現之間,就在計劃建設這“太空萬里長城”了!

自2018年起,我國航太局就啟動了“近地天體監測系統工程”,構建起“三站一星一鏈”的監測網路——即新疆奇台110米射電望遠鏡、青海冷湖多波段觀測站、貴州FAST升級深空探測的“三站”;12顆低軌衛星組成雷達群的“一星”;以及紫金山天文臺研發的“星鏈”AI的“一鏈”。

這一系統也“戰績可查”:2023年4月,該系統提前72小時預警了一顆直徑25米的小行星接近地球,最終其墜入塔克拉瑪干沙漠,落點預測誤差僅3.2公里,創下了亞洲紀錄。

而如果確實有直徑較大的小行星將撞擊地球,咱們也做好了攔截的準備:2024年,我國發射的“攬星一號”探測器,成功撞擊了直徑50米的小行星2016 HO3,實現了其軌道的偏移。

另外,中核集團已研發出了千噸級“龍盾”太空核裝置,可定向控制爆炸衝擊波方向,已成功在實驗中使直徑300米的岩石靶標速度發生改變。

未來,咱們還將建設可在1小時內汽化直徑20米天體表面物質的天基激光平臺“燭龍”、與歐洲合作發射攔截器的“螳螂計劃”、與美國NASA共建的月球監測站……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確實已經站上了世界的巔峰。

中國一向是一個有世界責任心的大國。當人類文明面對“天外來客”的未知威脅時,我們一定會成為領頭羊,用自己的技術,帶領全人類度過難關——從這個角度來看,《流浪地球》系列早就不止是科幻片了。

預警早一天,生存多一分;合作多一分,胜算增一成。當仰望星空時,我們不再是被動的觀測者,而那天空中閃耀的光點,也將不止於只是星辰——在未來,它們還會是衛星網路,是人類用智慧鑄就的盾牌,守護著人類文明去往更遙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