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現不明巨型結構,史前文明或將重見天日?科學家看了也很疑惑
更新于:2025-03-27 20:25:54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科學家發現,在地心深處隱藏著兩個巨大的品質瘤,規模堪比整個澳大利亞,高度更是超越珠穆朗瑪峰百倍。

這些深藏在地幔中的不明物質成了史前文明存在的最新證據,科學家為什麼如此孜孜不倦的探尋地球奧秘,史前文明跟月亮又有什麼關係呢?

地幔中的巨型品質瘤

大多數人對地幔的概念本身就有些陌生,地幔是介於地殼和地核之間的部分,厚度差不多2900公里。

如果地球是個雞蛋,那地幔就是蛋清,地殼充其量就是個薄薄的蛋殼。

現代科學已經證實,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不到40公里,但憑藉人類的技術,突破這層地球雞蛋殼的難度相當高。

蘇聯當年舉全國之力進行的科拉超深鑽孔實驗,也不過才向地底鑽了12000米而已,連地殼厚度的1/3都不到。

隨著人類對地底認知的增多,科學家發現了兩個超級龐大的品質瘤,它們的規模大得難以想像,一個位於非洲大陸之下,另一個則藏在太平洋海底。

這兩個品質瘤的直徑都超過了1000公里,高度更是達到700到1000公里,如此巨大的地質結構對於人類來說是難以想像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不過才高8.8公里,這麼算下來,地底下巨大地質結構的規模至少是珠穆朗瑪峰的100倍以上。

只不過按照現有的科學技術是沒有辦法完全解析這些品質瘤的構成和成因的,在科學家看來它們並不是正常地幔物質的一部分,反倒像地球內部的外來物質。

現在已經有些推測,這些很常規的物質有可能是地球形成早期遺留下來的,這些物質在億萬年的地質變化中逐漸沉積到了地幔深處。

還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了更大膽的假設,這些品質瘤很有可能跟史前文明有關,許多神話傳說中的地底世界很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這兩個品質瘤也有可能會給生物留存提供庇護所。

為了搞清楚這些品質瘤的真面目,科學家們想了許多辦法,奈何憑藉現在的技術,依然沒有辦法打穿地殼,所有的努力還停留在表面階段。

地球的四個月亮

就在科學家們為地幔的品質瘤頭痛不已時,赫爾比格的世界冰源論和四個月亮理論又進入了公眾視野。

赫爾比格是奧地利工程師兼發明家,雖然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家,但人家也憑著自己的理論吸引了很多關注,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許多奇思妙想都是為了驗證赫爾比格理論的真實性。

赫爾比格的理論認為,現在的月亮只不過是地球前後四個月亮中的一個,畢竟地球有長達46億年的生命,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曾捕獲過四顆類似於月亮的天體。

這些天體可不是我們今天的岩石月亮,大部分由冰構成,赫爾比格將它們稱為冰月,地球的引力太過龐大,這些冰月逐漸被地球引力捕獲繞地球旋轉。

但它們的命運並不長久,運行軌道的變化讓這些冰月逐漸靠近地球,最終無法抵抗地球引力墜落到地球表面。

赫爾比格認為,2.5億年前的二疊紀是第一顆冰月墜落的時代,那時的地球還是盤古大陸時代,各大板塊是一個整體。

墜落的冰月引發了劇烈的地質變化,大陸板塊在衝擊力下相互擠壓碰撞,這場天災導致地球95%的生物滅絕。

第二顆冰月則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墜落,也滅絕了地球45%的生物,我們日常認知中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事件,其實就是第二顆冰月向地球墜落的結果。

按照赫爾比格理論,這一顆冰月的墜落成就了哺乳動物,至於第三顆冰月的墜落時間大約在距今5萬年到2萬年之間。

這顆冰月的直徑很小,撞擊事件也沒有造成太大的傷害,只不過引發了史前大洪水,直接導致亞特蘭蒂斯和姆大陸的沉沒,《聖經》中描述的大洪水傳說也可能與這顆冰月的墜落有關。

赫爾比格的這套理論是非主流的,畢竟科學是很嚴謹的,必須要取得足夠的數學和物理支援,可赫爾比格的理論更像是想像力豐富的地球傳說,不過有些研究上古大陸沉沒現象的科學家們發現。

傳說中的上古大陸很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這些大陸之所以沉沒還有可能與地幔中的某些活動有關,至於這些水泡狀物質很有可能是冰月墜落的後遺症。

研究這種特殊水泡狀物質對於現代的地質也是有説明的,有一種理論認為,這些不明物質很有可能還在繼續影響地球的地質活動。

一旦水泡狀物質破裂,將會給現有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就像事情大陸沉沒一樣,這種崩裂並不會是緩慢的地質變化,而是突發性的災難。

所以研究並預測這些水泡狀物質的活動軌跡就顯得很有意義了,一旦這些物質活動達到某個臨界點,很有可能再次引發劇烈的地震或火山噴發,新的地質災難也將在瞬間來臨。

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不知道經歷有多少地質災難,這些地質災難對於地球這個岩石球體來說或許並不能怎樣,只不過會改變地球的某些形狀而已。

可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地表的生物來說,任何一點地質災難都可能是滅頂之災。

如果赫爾比格的四個月亮理論不太靠譜,那我們的月球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月球的大碰撞假說

到現在為止月球的起源還是沒有定論的,比起赫爾比格這種非主流假設來說,最主流的假說是大碰撞假說,這個假說對於月球形成的解釋有一定的數學和物理基礎,還能為地球早期的一些地質現象提供答案。

大碰撞假說認為,在距今大約45億年前有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忒伊亞與剛剛形成不久的地球發生了驚天碰撞,這次撞擊差點讓地球和忒伊亞撕裂。

兩個天體的碎片在太空中四散,其中一部分碎片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逐漸聚攏,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月球。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月球和地球之間的許多共同點就能解釋清楚了,月球和地球地幔的物質幾乎有一致的氧同位素比例,這就說明兩者的起源是共同的。

而且地球的自轉速度和月球的軌道特性也可以解釋的通了,有了計算機技術之後,科學家們利用模型對假說進行了多次類比,結果顯示撞擊後的初期,地球自轉速度會變得極快,新生的月球則會在靠近地球軌道時逐漸遠離,隨後漸漸到達今天的位置。

當推測與現有的觀測結果能夠匹配時,這種假如說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當然大碰撞假說並不是唯一的解釋。

歷史上還有幾種解釋月球起源的假說,捕獲假說認為,月球是個獨立的天體,在經過地球附近時被地球引力捕獲,從此成了地球的衛星。

但這個假說無法解釋月球與地球之間的同位素相似性,如果月球真的是被捕獲的,它跟地球物質相同的可能性概率就很低了。

還有一個是同源假說,假說認為地月是在同一片原始星雲中同時形成的,但這一假說不能很好地解釋月球相對較小的核心和地球的高角動量特徵。

這些假說雖然都有各自的理論基礎,但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援大碰撞假說,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月球隕石中發現了氦和氖等稀有氣體,這些氣體與地幔中的稀有氣體成分非常相似。

看來月球的物質還真的大概率源自地球,或者至少與地球的形成過程密切相關,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在分析月球隕石樣本后排除了太陽風的影響,確認這些稀有氣體是存在的。

又一次直接支援了月球大碰撞假說,研究表明月球在形成過程中受到了與地球類似的物質作用,早期的太陽系是沒有現在這樣穩定的,天體碰撞的情況非常普遍。

當時的太陽系就是一個恆星級別的射擊場,各種小天體四處飛散,一個個撞擊之後才漸漸穩定下來,這也是為啥水星金星的表面都有明顯的大規模撞擊痕跡,火星的南北半球地形也是差異巨大,或許都是太陽系早期的撞擊事件形成的。

結尾

隨著科技進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揭示了月球的形成真相,但地月之間的複雜關係還是不能被完全理解,無論是地幔中的那些巨型品質瘤還是傳說中的冰月墜落,都在為我們展示地球和宇宙之間的深層次聯繫。

看來進一步的解釋就要等我國的載人登月和未來的一系列航太活動給出答案了,當我們能夠通過更先進的技術取得更多的月球樣本時,地球早期歷史的線索才會一點點清晰明瞭。

至於史前文明是否存在或許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類要做好地球這一個時代的主宰,帶著生命的希望奔向更遠的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