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經常出現炒冷飯的現象,過氣的電影或電視劇經常上映,而且有導演要不厭其煩地拍一部電影或電視劇。除了賺錢,就是要迎合觀眾的需要,因為觀眾會遺忘,過一段時間就忘了看過的電影或電視劇,重新再看,就有一種久違的感覺,似乎是一種懷舊,也是一種美好的回憶。
當一部電影票房超過60億的時候,其他票房超過50億的電影就會重新上映,不管是院線上映還是網路影視平臺上映,都要繼續圈錢,似乎讓人們回憶起票房排名靠前的電影,而且要讓人們對比一下,到底哪部電影最好。其實只是過期的電影再次圈錢,要人們回憶經典,而所謂的經典只不過在當時票房比較高而已,卻並不一定是真正的經典。電視劇的反應更是如此,每到寒暑假就一定會迴圈播放《西遊記》《新白娘子傳奇》《還珠格格》等電視劇,除了滿足青少年的需要,就是讓大人重溫所謂的經典電視劇,當然這樣的電視劇版權費並不高,電視台買斷了以後可以迴圈播放。迴圈播放影視劇,本身就是為了賺錢,同時也把廣告位賣出去,通過廣告賺更多的錢。影視劇發展到現在,作品繁多,曾經出現過的經典只適合於那個時代,倘若放到現在,基本上沒什麼人看,但電視台或網路平臺仍然認為很多人喜歡,因為人們會回憶,尤其看到電影或電視劇中的熟悉人物,聽到裡面熟悉的音樂,就彷彿回到了以前的時代,想起很多人和事,也發出很多感慨。既然如此,那麼就要炒冷飯,把以前放過的電影或電視劇重新放一遍,讓人們重溫所謂的經典。
人們固然可以遺忘,但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會接受當下熱映的電影或電視劇,而且會買票觀看。當一部影視劇票房過了幾十億的時候,人們不免會以票房高低論輸贏,認為票房高的電影就是好電影,票房低的電影就不是好電影。這種評價很明顯受了資本的影響,而電影的優劣並不以票房高低論斷,而是以藝術水準論斷。票房高的電影,只不過被人們追捧而已,情節不一定非常好,藝術性也不一定很高,而票房低的電影有很多是藝術水準很高的電影,只不過沒有被人們追捧而已。因為人們大多被商業片慣壞了胃口,而商業片固有的創作模式又比較死板,長期壟斷電影放映市場,最終讓人們接受了,當然也就對人們形成了強烈的刺激,把人們的藝術欣賞水準直接拉到最低。倘若經常看商業片的人看一部文藝片,就覺得沒意思,甚至覺得浪費時間。其實已經完全不能欣賞文藝片。但不管怎樣,資本方會不斷投資拍攝電影,而且不斷推向市場,要人們買票觀看。不僅如此,而且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資本方會炒冷飯,把以前熱映的影視劇拿出來,再次放映一遍,說是重溫經典,其實是繼續圈錢。
有些導演要致敬經典電影或電視劇,其實就是模仿。金庸的武俠電影不知道拍了多少遍,大大小小的導演都在拍,而且不厭其煩地拍,似乎要讓觀眾看到很多的不同,但劇情大致相同,只不過讓不同的演員來演而已,已經沒什麼新意,但只要有投資,就會有生產,照樣拍下去。導演和編劇呈代際更替,觀眾也呈代際更替。年輕的觀眾沒有看過老版的電影或電視劇,只看到了當代導演拍的電影或電視劇。倘若讓他們看看以前老版的電影或電視劇,就會進行一番對比,也會感受一些不同。但他們哪有時間看老版的電影或電視劇呢?只會關注當下的影視劇,當然也就活在當下。而老觀眾似乎更忠誠於老版的影視劇,倘若只是播放新版的影視劇,他們就覺得拍的不像,拍得不好。其實老觀眾有了一定的刻板印象,總是先入為主,認為第一次接觸的影視劇是最好的,而後來越拍越爛,越拍越不行。就像86版的《西遊記》一樣,重播了無數次,仍然獲得觀眾的喜愛,而且長播長新。還有八十年代的《射鵰英雄傳》也重播了很多次,仍然獲得觀眾的喜愛,但後來導演重拍的卻並不一定讓觀眾接受,甚至很多老觀眾認為新導演拍的根本不行,不如老版的好。
資本家以賺錢為目的,投入影視劇的生產和製作,就要努力實現利益最大化。他們不僅要推出最新的影視劇,而且要把以前的影視劇拿出來重播,再次賺一波錢。同時資本家會投資重拍經典影視劇,甚至要把經典影視劇打造成影視IP,不斷彙聚流量,彙集人氣,也就讓投入的資本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實現快速增值。影視劇就像流行歌曲一樣,流行一段時間就過去了。當人們遺忘的時候,資本方再次拿出來放映,讓人們產生美好的回憶,同時讓人們和當下的影視劇對比,產生很多話題,也產生很多茶餘飯後的談資。似乎每一個人都是關注,每一個觀眾都有發言權,可以放開了評論,也可以在網上留言,算是一種全民參與的評論。而一旦人們參與評論,就會投身其中,甚至會對編劇和導演進行一番評論,對演員進行一番評論,對影視劇的內容、情節以及畫面風格進行一番評論。越是這樣,越能帶火影視劇市場。
當很多觀眾都在評論的時候,影視劇就火爆了,而影視劇炒冷飯的現象也會層出不窮,主要是為了再次圈錢,不斷傳承,而不是提高什麼影視藝術水準,也不是提高觀眾的鑒賞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