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口碑最好的10部國產劇,《棋士》第6,《鵲刀門傳奇2》第2
更新于:2025-04-02 21:39:16

隨著4月的如期到來,2025年的第一季度,也順勢落下了帷幕。

在過去的3個月里,影視圈的焦點是《哪吒2》,連續破紀錄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高潮。

但其實電視劇圈也是熱鬧非凡。

2025年第一季度新劇,豆瓣均分同比上漲0.7,超六成作品評分破7,熱度更是一部高過一部。

而那些粗製濫造的劇集,哪怕故事、陣容再吸睛,三集露原形后,基本就剩石沉大海。

當國產劇越來越向品質看齊,最受益的,還是觀眾。

今天,皮哥就結合各劇口碑,給2025年開年後口碑最好的10部國產劇排個名。

我們還是從第10名開始說起。

第10名:《駐站》(豆瓣6.9分)

今年,郭京飛扮演的“員警”角色有點多。

但一切,都要從那個普通的民警“常勝”開始,沒錯,就是《駐站》。

講基層民警故事最好的國劇,這些年也就《警察榮譽》拿捏人心。

而《駐站》,跟《警察榮譽》很像。

它以一個不起眼的鄉村火車站為舞臺,勾勒出了一幅細膩真實的社會微型縮影。

劇中的主角常勝,由郭京飛飾演,他不是什麼完美無缺的員警英雄,而是一位有著自己困惑與掙扎的中年男人。

在事業遭遇瓶頸、婚姻走向危機、師父意外殉職的三重打擊下,常勝來到偏遠的東寨站擔任駐站員警,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

劇集最打動人的地方在於其對人物灰度的刻畫。

常勝工作能力出色,辦案思路清晰,卻常因不拘一格的方法與條條框框發生衝突。

他重情重義,卻因迴避衝突而在家庭問題上採取欺瞞策略,他是個好民警,卻並非聖人。

那種遊離於執法者和普通中年男人之間的辛酸,反而成了《駐站》魅力的來源。

《狂飆》裡的莽村李巨集偉阿如那,這次飾演的反派張萊西也特別生動。

他聰明狡猾又不失詼諧,善於利用法律漏洞作惡,卻又巧妙地遊走在法律邊緣。

他偷電熱水壺時準備好假購買憑證,打架時用木棍代替違禁刀具,這些細節,也展現出了編劇的精明與生活感。

《駐站》最可貴之處在於,它為每個角色預留了成長與流動的空間。

角色們會因現實利益而改變立場,也會在不同處境中展現出截然不同的一面。

就如同那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火車站這個小小的場域內,上演著各種人情冷暖與智慧角力。

劇中細膩的生活質感與情感刻畫讓人動容,基層民警的日常堅守亦讓我們明白,警察的艱辛和兩難。

當常勝默默為去世的師父老孫換上自己的鞋,當他站在小站屋頂看向遠方,這些充滿詩意的畫面,才是《駐站》這部劇,想要真正訴說的內核。

它講的不是警匪,而是生活,不是員警,而是一個基層打工人的真實。

第9名:《我的後半生》(暫未開分)

雖然目前豆瓣還未開分,但這部《我的後半生》,看得皮哥是真歡樂。

央八開播的,首播收視率登頂全國第一,市場號召力十足。

張國立、佟大為、梅婷領銜主演,這部七旬老人“相親記”,幾乎填補了國產劇老年婚戀題材的空白。

劇集故事頗有點黑色幽默的感覺。

開場便以一場葬禮上手機響起“今天是個好日子”的尷尬場景,直擊現實生活的荒誕性。

老戲骨就是老戲骨,張國立飾演的沈卓然,從傷痛抑鬱到勇敢追愛,“老年春心”與“手足無措”的無縫切換,被他演得那叫一個恰到好處。

楊童舒飾演的護士長連亦憐作為他第一段戀情的物件,其表面的溫柔和背後的算計,也點明瞭當下,老年婚戀中的現實困境。

劇集巧妙設計了四段不同類型的老年戀情。

通過沈卓然與護士長、女科學家、工會主任以及酷似亡妻的舞者的互動,深入探討著那些,老年人相親避無可避的命題。

房產繼承、子女阻撓、健康風險……一個個如手術刀一般,割開了老年人愛情的遮羞布。

尤其是許娣飾演的親家母,那句“像沈教授這樣有文化、有地位、有幾套房產的老頭,在相親市場是搶手貨”,可謂一針見血。

雖然目前,這部劇剛剛更新六集,但在皮哥看來,它以輕喜劇的形式呈現著沉重的話題。

既有老戲骨們帶來的幽默感,又有對死亡、孤獨、家庭矛盾的深刻反思。

劇中夾雜著沈卓然與子女之間的衝突,呈現著當代中國家庭的代際矛盾,這種現實主義的表達方式讓觀眾在笑中帶淚,用來下飯,剛剛好。

皮哥預言,開分后,它的品質完全夠得著這開年第九的排名。

第8名:《黃雀》(豆瓣7.2分)

又是員警,又是郭京飛。

《黃雀》在背景設定上,其實跟《駐站》有點相似。

一個是鄉村火車站,一個是城市火車站。

只不過,一個聚焦在現代鄉村的人情瑣事,一個放眼於過去城市的反扒江湖。

《黃雀》以2000年代初的火車站為背景,還原了一個法制尚不健全、社會轉型期的火車站生存百態。

劇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隱喻貫穿始終,既指警匪之間的智慧博弈,也映射著人性在灰度地帶的掙扎。

郭京飛飾演的郭鵬飛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員警”,跟常勝一樣,他也是一位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反扒民警。

導演對他的塑造,可以說做到了盡善盡美。

那些有意無意的小動作,從師傅那學來的火眼金睛,以及反扒警察的傳承,在《黃雀》的宇宙中無比生動。

而作為員警,他對小偷慣犯老董的寬容,對車站弱者的幫扶,對正義始終如一的追求,也讓郭鵬飛擁有了現實的溫度。

劇集採用多時空敘事展現著人物的成長軌跡與心理變化,在這些變化中,我們對主角郭鵬飛,對一眾配角,以及火車站這個法制稍稍缺位的“江湖”,都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郭鵬飛從年輕衝動到老練沉穩的轉變,秦嵐飾演的黎小蓮因童年弟弟被拐致殘而墮入犯罪漩渦。

一箱被調包的茅臺酒內藏洗銀水、貴重眼角膜被美人計盜走、啞巴小偷攢錢給心上人買手機……每個看似獨立的案件,似乎都是社會劇變下的縮影。

《黃雀》的好看,不僅僅在於對扒手和反扒的真實呈現,更在於,它通過細膩的視聽語言,揭示著人性在慾望、掙扎與命運面前的脆弱與頑強。

當佛爺深夜推開黎小蓮的門,當黎小蓮拿出一疊百元大鈔救助被竊母親的那一刻。

作為觀眾,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年代的沉浮,也是關於人性明暗的思考。

第7名:《北上》(豆瓣7.3)

年代劇頻出神劇,今年的希望,寄託於這部《北上》。

《北上》以京杭大運河為背景,將運河歷史文化與花街小院人家的煙火人生融為一體,構築了一幅跨越時空的年代畫面。

作為改編自茅盾文學獎作品的年代劇,《北上》央視播出后迅速收穫大批死忠,成為2025年開年的一匹黑馬。

劇集製作精良,那些青石板路、斑駁磚牆與運河商船的汽笛聲,讓年代感與煙火氣噴薄而出。

作為一部年代劇,《北上》擁有所有年代劇共同的優點。

一方面,它通過謝望和、夏鳳華、邵星池等運河兒女的命運,折射著運河的興衰與時代的變遷。

另一方面,它也從謝天成為代表的時代紅利者,從曾經意氣風發的船老大到面臨生意衰敗時的掙扎無奈,反映著時代洪流下,個體命運的巨變。

當然,“變”是過程,不是內核。

《北上》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在於它不僅講述了年輕人“北上”打拚的奮鬥歷程,更展現了他們最終“南下”回歸,為家鄉注入新活力的選擇。

當青春遇到困境,當傳統面臨變革,花街小院的人們始終堅持同舟共濟、互幫互助的價值觀,這既是運河文化的傳承,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

與其他年代劇不同,《北上》避免了矯情煽情,而是通過刻畫生活中的點滴細節,讓觀眾在懷舊中尋找共鳴,在人物成長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那些偷西瓜、街邊吃早餐、運河游泳、鄰里互助、同桌吵架的場景,不就是那些年,一個個的你和我。

“運河邊的孩子,骨子裡都帶著水波紋”。

這既是對角色命運的隱喻,也是對整部《北上》精神內核的精準概括。

作為今年的年代劇,它雖不如曾經的《山海情》《人世間》,但已足夠優秀,足夠我們品味,一條運河貫穿的時代與人生。

第6名:《棋士》(豆瓣未出分)

沒想到,時隔12年,王寶強再回小螢幕,帶來的竟然是這麼一部腹黑犯罪劇。

如果看過不少美劇,大家對《棋士》的觀感,應該是比較熟悉的。

這不就是《絕命毒師》中國版,只不過,催生主角走上犯罪道路的外因和內因,有所不同。

我們自然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棋士》就是對《絕命毒師》的拙劣模仿。

在基本的故事架構下,《棋士》其實講好了一個故事。

皮哥最喜歡這部劇的兩個特點。

第一個,是將圍棋,圓融自洽地融入到了劇情中。

圍棋是個十分專業的腦力運動,普通觀眾能看懂的估計不多,但結合劇情,那些諸如“棄子”、“李代桃僵”、“試探應手”之類的專業名詞,十分生動地,以劇情形式呈現出來。

這種觀感,前所未有。

王寶強飾演的崔業,基本上打破了我們之前對圍棋棋手的刻板認知。

在我們印象中,棋手要不就是深居簡出的文人雅士,要不就是成魔成癡的瘋批怪胎。

但崔業這個,被個體命運、原生家庭關係和時代洪流裹挾著,成為“犯罪策劃師”的過程,是十分順暢的。

第二個,是王寶強的表演。

劇中的崔業和崔偉,劇外的王寶強和陳明昊,看倆戲骨飆戲,看倆兄弟明暗互鬥,確實是觀看懸疑劇的快意。

這麼多年來,王寶強演技發揮穩定,現如今的陳明昊,演技也已臻化境,兩人劍拔弩張,很多平淡無奇的場景,突然就多了很多味道。

尤其是第八集,大家真的可以好好看一看。

皮哥這裏不過多劇透,但憑這部劇的品質,入圍個2025十佳,應該問題不大。

第5名:《三叉戟2》(豆瓣7.7分)

以前7.5,新作7.7,沒想到,重裝歸來的《三叉戟》,竟然成功打破“續集必爛”的陳規(後面還有一部),成了今年國劇市場的驚喜。

跟《三大隊》一樣,《三叉戟》都有影版和劇版,這也讓《三叉戟2》在上線前,面臨不小的壓力。

沒想到,五年後,陳建斌、董勇和郝平這“三叉戟”重歸江湖,新作不僅承襲前作風格,還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本應在“夕陽紅旅行團”中安度晚年的三位老員警,憑藉對犯罪的敏銳嗅覺,意外在旅途中撞上傳銷團夥,一場本想露臉的偵破行動卻意外攪黃了省廳的臥底計劃。

與開年後的《漂白》等大尺度懸疑劇不同,《三叉戟2》選擇的,依舊是輕喜劇的敘事基調。

從度假泳池裡身著豔麗海島服的三位老員警,到崔鐵軍為拉兄弟複出而精心策劃的“求婚”場景,劇集荒誕且笑死人的比比皆是。

直到魏勝毅神秘跳樓后,三叉戟才真正站上了舞臺,這部劇也才算是走上了正軌。

相比於前作,《三叉戟2》更注重案件的接地氣。

諸如老年人“沉浸式”詐騙,免費體檢送雞蛋的噱頭,以房養老騙局,都是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犯罪手法。

編劇呂征憑藉豐富的公安背景,犯罪描述真是既真實又深刻。

尤其是那場精心設計的“劇本殺”式詐騙案,騙子們層層設局,從老中醫免費體檢,到癌症患者苦情戲,再到電視台健康大講堂,最終目標竟是老人的房產。

更值得一提的是,《三叉戟2》的配角塑造,比前作提升不少。

尤其是楚政委的角色,他不僅嘴上功夫了得,為了任務真正拄著拐棍徒步二十公里,更是拿出買房的錢支援工作,成為了三叉戟堅實的後盾。

《三叉戟2》就像一道回味無窮的老菜,它用幽默風趣的方式講述著嚴肅的刑偵故事。

既展現了老警察的偵查智慧,也提醒觀眾警惕現實生活中層出不窮的詐騙陷阱。

帶著爸媽享用,風味更佳。

第4名:《國色芳華》(豆瓣7.8)

一部古偶,能拿到7.8的評分,足見它的品質。

在一般印象中,古偶劇鮮有佳作,上一部評分這麼高的古偶,還是劉亦菲的《夢華錄》。

其實,跟《夢華錄》主題類似,《國色芳華》也是一部女性主義的古偶大戲。

在皮哥看來,之所以能拿到這麼高的評分,與它的三個特點不無關係。

第一個,是對女性角色的塑造。

楊紫飾演的何惟芳(又名牡丹),並非傳統古裝劇中弱女子,雖然當下國劇,對“弱女子”的刻畫已經很少見到。

從開篇,何惟芳就展現出良商特質與堅韌品性。

面對劉家的欺淩與婚姻騙局,她不僅守住內心底線,還巧妙借力打力,與縣主聯手設局迫使和離。

包括之後的種種,都讓何惟芳的人物形象,沒有落入女性主義的窠臼,反而成為一個擁有非凡智慧與韌性的女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劇中沒有走入“女女互害”的俗套。

故事里,有多個互幫互助的女性形象,也可稱為“群像”,如後來建立的“繁花女兒國”芳園,成為女性自由生長的小社會。

一部女性主義古偶劇,立住了主角,就成了一半。

第二個,是劇作對封建父權制的批判。

魏哲鳴飾演的劉暢是一位立體豐滿的前夫,他被父權壓制又向下施壓,完美詮釋了封建社會“君權父權夫權”的封建枷鎖。

那句“你無法反抗你的父母,你也無法反抗縣主,你只會拿無權無勢的我來彰顯你虛妄的自由”,一針見血地道破了男權社會的本質。

第三個,是精良的製作。

從人物妝容到建築佈景,每一處都經過精心考究。

當大婚場景的餘暉照在屋簷上,到官府審理民事糾紛的流程,都展現了唐朝社會風貌,可以說對歷史故事中的大唐,進行了的全方位還原。

楊紫和李現是二搭了,劇中,何惟芳與李現飾演的蔣長揚之間的情感線,也如他們的合作般不拖遝不老套,兩個獨立強大的靈魂逐漸靠近,既保留了古裝劇的浪漫,又不讓女性角色依附於男性,堪稱高級。

一句“花開應傲骨,映天色”,似乎是何惟芳這個角色的真實寫照,也是《國色芳華》對女性主題的契合宣言。

第3名:《180天重啟計劃》(豆瓣7.9)

小眾的名字,小眾的演員,甚至評價的觀眾都不多,但誰能想到,它能擠進一季度國劇前三。

這部《180天重啟計劃》,絕對是國劇,尤其是都市情感類國劇中的一股清流。

故事其實並不新鮮,整部劇以一場令人措手不及的醫院遭遇開啟。

28歲的顧雲蘇因失戀失業回家“啃老”,卻意外發現48歲的母親吳儷梅二婚後高齡懷孕,一系列囧事接踵而來。

這部劇最大的突破在於,它採用雙時空敘事結構,通過母女兩代人在28歲節點上的人生抉擇,探討女性自我價值的覺醒與實現。

吳儷梅是傳統影視作品中罕見的“自我優先型”母親。

年輕時她因無法忍受婚姻中的自我消解而離婚,寧願淨身出戶也不願繼續“圈養”生活。

她對著熟睡的丈夫顧康旗的那句“你可能已經不愛我了,但我得愛我自己”,點明瞭女性不必以丈夫是否出軌作為離婚的唯一理由。

她的“發瘋式辭職”片段成為全網熱梗,也是因為觸及了許多職場女性的共鳴。

相比以往影視劇中的母女關係,《180天重啟計劃》更貼近現實中的擰巴與複雜。

母女倆既能為對方出頭與外人對抗,也會在私下針鋒相對、互戳軟肋。

當顧雲蘇在得知母親辭職實為被辭退後,與外婆聯手痛罵領導的情節,細膩描繪了東亞家庭中那種“好話反著說”卻又心疼至骨的親情關係。

於皮哥來說,這部劇的好看,並非劇情的輕喜或架構的刻奇,它最可貴的地方在於,沒有將母女二人的選擇簡單二元化,而是展現了女性選擇權的多元可能。

無論是年輕吳儷梅的未婚先孕、淨身出戶,還是中年吳儷梅的高齡再育;無論是顧雲蘇婉拒男友單方面規劃的未來,還是她在職場PUA面前的據理力爭,都在傳遞著同一個資訊:

女人的生活應當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為外界規訓所束縛。

這,才是當下真正,也應該被正視的女性主義。

第2名:《鵲刀門傳奇2》(豆瓣8.1)

他殺回來了,《鵲刀門傳奇》。

本山大叔帶著自己的“東北宇宙”,從“鄉村愛情”突然轉向武俠賽道,打了古裝、喜劇、武俠三個類型,一個措手不及。

第一季收穫8.2的高評分,幾乎與當下三種劇集類型里,最優秀的那一撥持平。

沒想到,第二季依舊保持著超高的水準,可以說,趙本山,或許正在改變喜劇和武俠劇的生態。

《鵲刀門傳奇2》,依舊延續著上一季趙本山風格的東北喜劇與武俠元素融合的風格。

劇中趙本山一人分飾兩角,武林盟主西門長海與其無武功卻意外頂替身份的哥哥西門長在之間的鮮明反差,再次證明瞭本山大叔的演技。

而這種設定本身就充滿荒誕色彩,創造了源源不斷的笑料。

細節上,劇集展現出了紮實的武俠功底,西門長海在竹筏上一人獨鬥倭寇的精彩打戲,江湖氣息十足,看得十分過癮。

同時又巧妙植入了趙氏喜劇的經典元素,比如公孫麗蓉對西門長在的熱烈追求,從“愛海”升級到“愛海海”的“諧音梗”表白。

再比如文松飾演的玉郎“男孩女兒”造型更是成為全劇亮點,擺脫了以往喜劇中“耍賤”的套路,而是在保持陽剛的同時被迫展現“娘”氣,豐富的表演層次讓人笑出豬叫。

與第一季相比,續集在諷刺現實上更為犀利。

劇中對緬北人口販賣、武術大師弄虛作假、出版圈亂象、平臺抽成等社會現象進行了辛辣嘲諷。

尤其是通過絕絕子從“麻國”回來時透露的選美騙局,巧妙映射緬北電詐事件。

而殺手團層層盤剝、最終懸賞金到手僅剩寥寥二十兩的情節,則尖銳批判了當下平台經濟中對底層勞動者的剝削。

《鵲刀門傳奇2》的好,並非因它只求哄笑,其背後蘊含的,是精準的本山哲學。

人人都在“忽悠”與“被忽悠”的狀態中,反思自我認知的真偽。

這種看似荒誕實則深刻的思考,讓這部劇在輕鬆幽默中既傳遞了東北的煙火氣,又帶著幾分獨有的哲思。

往往看的時候哈哈大笑,看完了,後勁兒卻能直衝天靈蓋。

第1名:《異人之下之決戰!碧遊村》(豆瓣8.3)

5.1分的影版,對8.2分的劇版,打了一個神助攻。

估計烏爾善也沒想到,自己導演的這部《異人之下》,反而給電視劇版本抬了轎子。

今年,《異人之下》第二部火速上線,也火速出圈,不僅拿下更高的8.3分,還收穫了劇迷和漫畫迷的雙重肯定。

讓皮哥評價這部續集,就兩個詞:更燃,更還原。

續集以陳朵的叛逃為導火索,鋪開了“異人世界”一場關於自由、選擇與歸屬的思辨。

嚴屹寬飾演的肖自在堪稱本季最大驚喜,他將漫畫中那位亦正亦邪、輕狂不羈的角色完美具象化,從優雅變態的姿態到瘋魔的氣質,每個鏡頭都散發著生人勿進的魅力。

而文淇則憑藉精湛演技賦予陳朵靈魂,將這個“真正的異人”演得活靈活現。

陳朵本身就是一個被剝奪情感又渴望自由的悲劇角色,在她細膩的表演下,那種被迫遊離於人類世界之外的孤獨感令人心碎。

與第一季相比,《碧遊村》在製作上實現了全面提升,特效更為精良,打戲設計更具衝擊力,且更為還原。

多線敘事的手法使劇情十分緊湊,臨時工團隊的個性塑造也各具特色。

從瘋癲與情義兼具的混球兒王震球,到黑管的遠近雙全,每個角色都有獨特的亮點與成長空間。

劇集導演為了還原漫畫,也是拼了,劇中諸多場景,就連分鏡也和漫畫一模一樣,簡直讓漫迷狂喜。

更值得一提的是,劇集不僅關注表面的異能對決,更在深入探討,人性的本質。

尤其在陳朵身上,對她而言,真正的自由不在於生命,而在於選擇權。

這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融入了東方哲學思想,使這部漫改劇超越了普通的漫改範疇,開始探討生命和人性,更深層次的意義。

“外人當她是一場悲劇,可她只當這是一段經歷”。

這句話或許是對《碧遊村》主題最好的註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異與常,而理解與接納,才是這個世界最需要的力量。

以上,就是皮哥為大家盤點的,今年開年以來評分最高的10部國產劇。

看得出來,今年的國產劇應該是百花齊放的。

因為僅在一季度,這10部劇就涵蓋了各個類型,並且口碑、評分和人氣都很不錯,妥妥為2025年開了個好頭。

有時候,對我們來說,劇不僅僅是劇,也是下飯的朋友,是對精神世界的拓展。

看到一部好劇,心情都能好起來,這就是影視作品的意義。

那些從電視劇裡找到的共鳴,那些內心因看劇激蕩的情感,哪怕能讓我們平靜的生活,掀起一絲絲波瀾。

也便是它們,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