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壯闊歷程中,500多位宇航員成功踏入廣袤宇宙,留下了人類逐夢星辰的勇敢足跡。然而,在人類開啟太空之旅前,眾多動物早已充當先鋒,為航太事業奉獻力量,它們的故事,構成了人類探索宇宙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人類往往認為最早進入太空的會是哺乳動物,但實際上,最早開啟太空探索之旅的,是在生物課本中常見的果蠅。時間回溯到1947年,美國利用從德國獲取的V2導彈,將果蠅發射至109公里的高空。待導彈飛行任務結束,裝載果蠅的艙室通過降落傘安全落地。
在航天領域,人們通常將距離地球100公里高度的卡門線視為太空邊界。憑藉此次飛行,這些體型微小的果蠅成為最早進入太空的動物。
果蠅完成太空之旅后,科學家經過觀察發現,果蠅不僅存活下來,而且它們的後代在遺傳特徵上未出現異常。這一發現對於人類探索太空意義重大,它表明在採取恰當防護措施的情況下,人類進入太空所面臨的宇宙輻射風險是可控的,為後續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極大地增強了人類探索太空的信心。
果蠅實驗為太空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基礎數據,此後,美蘇兩國在航太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賽。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新紀元。
一個月後,蘇聯計劃將哺乳動物送入太空,以此為載人航太飛行進行前期探索。但受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蘇聯雖然具備將動物送入太空的能力,卻無法保障動物安全返回地球。為解決這一難題,蘇聯科研人員在莫斯科的街頭四處尋找流浪狗,經過層層篩選,最終選定了三隻流浪狗,萊卡便是其中之一。
萊卡是一隻混血的西伯利亞哈士奇,性格溫順。在離心機、高強度雜訊刺激等一系列嚴格的測試過程中,萊卡展現出了非凡的適應性和忍耐力。它能夠安靜地待在狹小的艙室里,任由安全帶束縛,不會隨意亂動或破壞身上連接的感測器,完美符合太空實驗的要求。
1957年11月3日,承載著人類探索希望的萊卡搭乘斯普特尼克2號衛星成功發射升空。蘇聯官方當時宣稱,萊卡在完成預定任務一周後,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但後來隨著更多資訊的披露,人們才得知,在衛星發射僅僅數小時后,艙內溫度就急劇上升,超過了40攝氏度,萊卡很快便在高溫的折磨中不幸離世。
儘管萊卡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那次太空飛行中,但它的勇敢和奉獻為人類航太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英雄。
蘇聯在太空動物實驗中傾向於使用狗,而美國則認為靈長類動物在生理和行為特徵上與人類更為接近,因此選擇了猴子和黑猩猩進行相關實驗。在美國早期的太空計劃中,由於技術不夠成熟,有6只猴子在實驗過程中因設備故障,如航太器缺氧、降落傘未能正常打開等原因,不幸犧牲。
為了實現載人航天的目標,美國專門訓練了40只黑猩猩宇航員。1961年1月,美國的載人航太火箭和飛船均已準備就緒,但在載人飛行之前,需要進行無人測試。於是,經過嚴格訓練的黑猩猩哈姆肩負起了這一重要使命。在發射過程中,運載哈姆的火箭突發故障,實際飛行軌跡與預定計劃出現了較大偏差,原本計劃的最大飛行高度為185公里,結果火箭一路攀升至252公里。
幸運的是,哈姆憑藉頑強的生命力,最終安全降落在大西洋海域,並被救援人員成功救起。哈姆的這次成功飛行,為後續人類真正進入太空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成為了美國載人航太史上的關鍵轉捩點。
與美國和蘇聯的太空探索歷程相似,中國在載人航太事業的發展過程中,也離不開動物們的説明。1966年,一隻名為小豹的小狗從眾多候選犬只中脫穎而出,承擔起了太空飛行實驗的重任。小豹搭乘航太器成功升空,並在完成任務後,借助降落傘安全返回地面。當工作人員打開艙蓋時,小豹依然活力充沛,狀態良好。
小豹的這次成功飛行,不僅為中國的載人航太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援,也標誌著中國在航天領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在人類探索太空的漫長征程中,這些動物們有的幸運地存活下來,成為了人類探索太空的見證者;有的則不幸犧牲,將生命獻給了偉大的航天事業。它們的付出推動了航太技術的不斷進步,讓人類距離探索宇宙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儘管對於利用動物進行太空實驗,社會上存在不同的觀點和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為人類航太事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銘記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和勇敢的宇航員的同時,我們也應當永遠銘記這些為人類航太事業做出貢獻的動物們,它們同樣是太空探索的英雄,值得我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文本來源 @苟勝老師 的視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