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全球迎來首個“世界冰川日”。冰川作為地球淡水資源的寶庫,對維持生態平衡至關重要,但正面臨消融危機。2025年起,每年的這一天旨在提升公眾保護意識,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圖@jonathan.w
全球冰川總面積約1480萬平方公里,佔陸地面積10%,儲備著70%的淡水資源。然而,自2000年至2023年,全球冰川物質減少了約5%,且消融速度持續加速。南極冰蓋和格陵蘭冰蓋尤為關鍵,一旦全部融化,將導致海平面大幅上升。
圖@cristina.g
冰川加速消融主要歸因於氣候變暖,特別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此外,黑碳沉降和藻類生長等也加速了冰川暗化,降低了反照率。冰川消融不僅引發水資源危機和海平面上升,還威脅生態系統,加劇自然災害。
圖@unsplash
為應對這一挑戰,國際社會正採取行動。聯合國宣佈2025至2034年為“冰凍圈科學行動十年”,旨在全面監測、分析和保護冰凍圈。核心措施包括減排溫控、黑碳減排、生態工程及人工增雪等。科技助力同樣關鍵,如人工屏障和冰川“防曬”技術,雖面臨成本和環境風險,但為冰川保護提供了新思路。
圖@unsplash
精準監測是保護冰川的基礎,無人機與衛星遙感技術成為重要工具。面對冰川消融的緊迫形勢,全球合作、科技創新與公眾意識的提升是守護地球“白色寶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