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凝望過去、連接現實、通往未來的橋樑,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近年來,在“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的同時,作為流動的文化宣傳服務使者,越來越多的“行走的博物館”活躍在三秦大地上。它們攜帶滿滿的文化基因和特色課程及體驗活動,走進校園、社區、企業,以靈活、貼心的方式,讓博物館與群眾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繫,讓兩者間的互動成為常態。
“流動博物館”走進鄉村,志願者現場演示文物仿製品。 陝西歷史博物館供圖
走出館舍,讓文化服務“零距離”
“‘水從底部入,翻轉不漏水。’這是古人的高科技,我得好好學習學習,回家給孩子講。”近日,西安市雁塔區育華社區居民張阿姨驚歎於青瓷提梁倒灌壺精巧的設計,邊聽、邊看、邊拍攝細節,打算分享給孫子。
這是陝西歷史博物館走進育華社區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家屬院開展的一場文化服務活動場景。除類似的文物復仿製品展示外,“流動博物館”還讓文化服務“零距離”來到百姓身邊。志願者在文物展板前為居民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大家聽得全神貫注,不時發出驚歎。此外,“樂齡文博小課堂”以北宋藍田呂氏家族墓葬出土文物為切入點,深入講解《呂氏鄉約》中“德業相勸、過失相規”背後的智慧;在金銀器填色區,居民們為鎏金團花紋銀盒的紋飾賦予新色彩。
陝西歷史博物館“流動博物館”志願服務專案突破固定的博物館模式,走出館舍天地,依託文物展板、文物復仿製品、多媒體設備、文化節目等豐富形式,將歷史文化課程、互動體驗專案送到社會公眾身邊。志願者通過現場演示、講解,讓受益群體在學習知識、了解歷史文化的同時,構建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真正實現博物館資源最大化。
陝西省志願服務聯合會副秘書長劉文化表示:“博物館與社區以‘流動+’模式持續啟動文物中的人文精神,讓社區成為文明傳承的活態課堂。”
創新形式,給文物“裝”上輪子
“車廂內部設計獨具匠心,以復原文物展示和盛唐生活場景為主題,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琉璃仕女等一批代表盛唐長安的優質文物複刻產品和文化創意產品陳列在車上,用文物場景講述‘盛唐故事’……”在西安,“文物+文旅”真正將博物館“建”在了車輪上,成為“行走的博物館”。
2023年5月,西安推出了全國首輛博物館主題觀光巴士。“博物館號”作為流動的文化載體,將大雁塔、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含光門遺址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鐘鼓樓六大西安的文化地標串聯,再現長安歷史文化風韻。“博物館號”不僅提升了旅遊的文化內涵,也讓博物館的文物資源跳出館舍,走進日常生活。市民、遊客在車廂內不僅可以觀賞盛唐文物的風采,還能品嘗到精緻的唐代美食“唐糖果”,沉浸式體驗盛唐文化的魅力。
博物館是普及科學知識、傳遞文化資訊、培育創造力的教育中樞。陝西歷史博物館通過建設“流動博物館”數字化課程,精心打造“無邊界”“無圍牆”的博物館教育平臺,塑造一種開放型、聯動型、互惠型的新型博物館教育模式。課程以歷史脈絡為主線,深入挖掘館藏文物資源,利用5G、VR、虛擬數位人、視頻雲播等技術,通過講解、互動展示、文物動畫、互動遊戲、沉浸式觀展等形式,打造出一個“流動博物館+雲課堂”的新型教育模式,實現了博物館教育資源的數字化轉換。
“數字化課程通過流動博物館可以走進鄉村、學校、軍營、社區乃至全國各地,極大地拓寬受眾範圍,真正實現博物館資源社會共用的最大化。學習過程中還可以配以現場講解、互動體驗等方式,升級教學手段,讓無法親臨博物館的觀眾也能享受高品質的文化體驗。”陝西歷史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工作人員表示。
培養興趣,把種子播在心田
“哇,這就是傳拓嗎?太神奇了!”近日,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帶著千年石刻歷史和碑石傳拓技藝,走進西安市經開第三小學,為同學們帶來“流動博物館”進校園之碑石傳拓體驗活動。
當古老的碑石傳拓技藝跨越千年時光出現在課堂上,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眼中滿是興奮。活動現場,陝西漢唐石刻博物館副館長李曉國用拓包蘸墨,在覆蓋於石刻上的宣紙上均勻地上墨,石碑上的文字和圖案愈加清晰地呈現出來,同學們的驚歎聲也愈加此起彼伏。
“行走的博物館”帶給孩子們的不僅僅是體驗,更是成長的禮物。它讓學生們在課堂之外,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將文化的種子播在心田。記者發現,注重培養青少年對歷史文化的興趣,是“行走的博物館”的共同特點。陝西歷史博物館通過互動問答、文物復仿製品演示等形式,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則將兵馬俑文化帶進校園,讓學生們在動手體驗中感受歷史的厚重。
陝西歷史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工作人員表示,“流動博物館”活動的開展,就是以“無界”呼應“有界”,從而打破“邊界”,把文化借以文物展示的多元形式送到百姓身邊,讓更多人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