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倉頡廟這棵古柏有五千多年樹齡!海報新聞記者實地探訪華夏文明的“活化石”
更新于:2025-04-04 14:13:18

海報新聞記者 孫翔 陝西渭南報導

4月3日,“樹載千秋·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國網路媒體探尋華夏根脈主題採訪活動媒體團一行走進渭南白水縣,探訪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的倉頡廟及千年古柏群。

步入倉頡廟,記者的注意力就被廟內的千年古柏所吸引。數人才能環抱的古柏樹十分壯觀。廟內千年古柏共有46棵,平均樹齡3000餘年,是全國三大古廟古柏群之首,被專家稱為“綠色的國寶 活著的文物”。其中“倉頡手植柏”是國家公佈僅五棵有著5000年樹齡的古樹名木之一,被專家譽為“文明之根”。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倉頡廟內最大、最古老的柏樹叫倉頡手植柏,傳說是當年倉頡親手所植,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樹齡。”倉頡廟景區講解員劉雨涵介紹,傳說當年倉頡為自己選擇墓地,挑中了這塊北依黃龍山,南臨洛河水的寶地,並親手種植這棵柏樹。此柏高16米,腰圍7.8米,根圍9.9米,是廟內第八大奇觀——“手植柏頭在雲裡插”。

“倉頡手植柏”

“陝西是古樹名木資源大省,現存古樹名木72.73萬棵。全國5棵樹齡5000年以上古樹名木全在陝西,白水的倉頡手植柏就是其中之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秦嶺研究院院長趙忠告訴記者,按照陝西省的技術規程,在國家規定的3個保護等級基礎上,將樹齡1000年以上的古樹列為特級保護。從生物學角度來講,它們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體,自身所包含的長壽基因和抗逆基因,特別是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值得深入研究。

廟內千年古柏共有46棵,平均樹齡3000餘年

“另外這也是歷史的一種傳承,其中所蘊含的人文價值非常高。我們現在講鄉愁,古樹就是鄉愁的具體載體。古樹的年輪生長是對氣候變化最好的記載,是歷史和古氣象、水文的重要線索。”趙忠說。

為了更好保護古柏,當地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5株古樹的保護復壯採取了“一樹一策”的方案。在安全防護方面,古柏全時安全監控系統均已安裝,且採用封閉式管理。倉頡手植柏正在改造原有的防雷設施。為有效預防極端天氣對古樹的危害,倉頡手植柏還進行了樹體加固支撐、防腐工作,並按照設計要求在樹冠頂部安裝了噴淋系統。目前,5棵古柏的生境得到了明顯優化和改善。

白水縣倉頡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黃帝時期造字聖人倉頡的葬地和紀念地,被譽為“中華漢字之源”。據史料記載,倉頡“觀鳥獸之跡,創製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新紀元。媒體團在此參觀了倉頡墓、倉頡殿、碑林等核心建築,並通過館藏文物、古籍記載及數位化展陳,深入瞭解漢字起源與演變歷程。

近年來,白水當地圍繞倉頡文化打造了系列文旅IP,如“穀雨祭倉頡”非遺活動、漢字研學基地等,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倉頡廟

眾拍 | 三月花信
眾拍 | 三月花信
2025-03-26 04:5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