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別著急,先認真聽聽別人說了什麼。”在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診室里,11歲的哲哲(化名,下同)安靜地站著,康復科副主任醫師李梅容一邊為他拔下針灸的針,一邊輕聲叮囑著,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這是哲哲每週一次康復治療的一幕,對他來說,來這裡跟到學校上課沒太大區別,“老師”“姐姐”們都很和善,關鍵是現在學習也進步了不少。在李梅容的診室里,每天都有類似孩子在這裡接受多動症、學習障礙等的康復治療,家長們的焦慮也在一次次的溝通和指導中逐漸緩解。日前,她領銜的《社區賦能視角下兒童精神心理篩查與康復模式構建及成效探討》入選了2024年度上海醫學科技獎(提名公示)。
2023年11月,虹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動了多動症全覆蓋篩查專案。通過家長和老師的問卷評估,在第一輪篩查的3200多名小朋友中,
袁女士的女兒7歲,在幼稚園大班時被篩查出注意力不集中和語言發育遲緩。經過半年多的感統訓練和注意力訓練,孩子的癥狀有了明顯改善。“上了一年級后,學習緊張,我們沒再繼續‘報課’(康復),但效果還是有的。”袁女士告訴記者,“每次治療結束,醫生都會和我們溝通,提供回家后的指導,這讓我們感到很安心”。
據介紹,多動症康復可採用物理治療、行為治療、感統訓練、語言治療等多種方式,説明改善癥狀。“通常一周兩到三次,每次一個半小時。
“‘你曾經早上在操場上很激動地玩遊戲’,看看還能怎麼加……”在另外一個診室,8歲的棟棟和11歲的哲哲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玩
記者注意到,運動治療室門上掛著一塊“非上課時間,請勿入內”的牌子。“
採訪中,李梅容說,由於工作繁忙,有段時間陪伴家中老二時間很少,後來發現孩子做事情越來越急躁,原來能拼完200片的拼圖,現在拼到二三十片就拼不下去了。這讓她意識到,不管是多動症孩子還是正常的孩子,高品質的陪伴勝過一切。這讓我想起了近期網路上患有孤獨症的小岱,20歲的他笑容燦爛,網友不由感歎“偉大的母愛真的會讓‘星星’發光”。
小岱如此,正常的孩子更是如此。高品質的關愛和陪伴,不僅能説明孩子建立安全感,還能培養他們的專注力和情緒管理能力。放下手機,專心陪孩子玩遊戲、閱讀或聊天,用愛滋養孩子的同時,作為父母的我們不也從內耗中得到了解脫?父母是孩子成長的陪伴,更是照亮他們前行的燈塔。
初審:方佳璐
複審:方雨斌
終審:徐雷冰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用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資訊發佈平臺,如您認為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