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嘉興日報
一座新建高鐵站的“加減乘除”
——通蘇嘉甬高鐵建設觀察(中)
■記者 苗楠鈺
通訊員 張 屹 徐張贏 夏 露
【調研地點】海鹽縣
【專案名片】通蘇嘉甬高鐵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沿海鐵路客運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三角城市群城際鐵路網的骨幹線路。線路起自江蘇南通西站,經江蘇省張家港市、常熟市、蘇州市及浙江省嘉興市,終至浙江寧波站。線路全長約309.8公里,設站10座,總投資1080.9億元。
專案在嘉興市境內途經嘉善縣、南湖區、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秀洲區和海鹽縣,全長約93公里,設嘉善北站、嘉興南站、海鹽站3座車站。專案建成后,將填補我市南北向鐵路大動脈的空白,構建起寧波至上海、蘇州“1小時交通圈”,嘉興至寧波、蘇州“半小時高鐵圈”,對加快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促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蹲點時間】3月14日至19日
“海鹽終於要通高鐵了”“什麼時候能建好啊”“以後回家更方便了”……最近,海鹽將建高鐵站的消息在嘉興範圍內廣泛傳播,引起了市民的熱議。
2月10日至14日,國鐵集團組織海鹽站等5座站房施工圖審查。根據滬杭客專公司安排,預計4月底前完成施工圖批複,擬於6月開工建設。海鹽站前廣場也將在6月開工建設。
一座高鐵站,不僅是一個交通樞紐,也是一座城市的地標。
如何讓海鹽首座高鐵站與城市形象更適配?如何實現高鐵站的安全與便利兼得?如何以“一站之力”撬動經濟社會發展?
3年中,記者歷時多天在海鹽縣蹲點調研,探尋一座新建高鐵站的“加減乘除”。
打開“一扇門”
民生溫度做加法
3月14日上午9時,禾城乍暖還寒,記者走進海鹽縣鐵路與軌道交通建設指揮部的會議室,看到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笑容。
“高鐵海鹽站站房的施工圖正在國鐵集團進行二次審核,我們來討論一下,站前廣場地下停車場與站房地下停車場之間60釐米的高差如何更好地銜接……”海鹽縣鐵路與軌道交通建設指揮部第五項目指揮部(高鐵新城站前工程)指揮長林周良推了推眼鏡,一邊說一邊攤開設計圖。
從2016年7月立項至今,海鹽的鐵路夢已經走到了第10個年頭。
通蘇嘉甬高鐵海鹽站位於海鹽縣武原街道大劉村,採用線側下式站型,即下進下出的旅客流線組織形式,站房建築面積近1.5萬平方米,地下停車場從站房下方一直延伸至站前廣場下方,地下停車場總面積超4.2萬平方米。
林周良將手指向設計圖中央,笑著說:“說來不怕你們笑話,為了這扇門,我們前前後後爭取了一年多,光北京就去了3次。”
記者跟隨他的指引看向密密麻麻的圖紙,在站前廣場地下停車場與站房地下停車場的連接處看到了這扇特別的門。
一定要在設計圖上做的“加法”,究竟暗藏著怎樣的玄機?
原來,在最初的設計圖中,站房區域並沒有規劃地下室空間,經過海鹽縣一年左右的反覆爭取,新增站房地下區域終於獲得了批准。然而,出於對鐵路設備安全的考慮,站房地下室需要封閉管理,與站前廣場隔絕。
“這樣肯定不行的,旅客來乘坐高鐵,在站前廣場地下停好車,還要經過一段日曬雨淋的路才能來到候車廳,體驗感也太差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林周良至今仍感慨萬分。
所提方案不可行?那就換一個方案。一次不能說動專家?查漏補缺,再來一次。還有顧慮?那就完善、完善、再完善。
經過一番“死纏爛打”,高鐵海鹽站終於成功兼顧安全和便捷,實現了“魚和熊掌兼得”——社會車輛既可停放在站房地下停車場,也可停放在站前廣場地下停車場,旅客無需出站即可抵達站房。
“對老百姓的關懷,都體現在細節之處。”林周良翻閱著設計圖,向記者展示起來,站前廣場的綠化,已經貼心地從“北方樹”換成了“鄉土樹”,以帶給旅客更好的乘車體驗。
據瞭解,海鹽站按照年旅客發送量240萬人設計,高峰小時發送量1013人,最高聚集人數1000人,為中型客運車站。
一扇門的“加法”,讓海鹽的民生溫度再升高。(下轉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