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中國氣象局發佈《全球氣象發展報告》。報告指出,2023—2024年,全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氣象人工智慧大模型、小衛星觀測技術迅猛發展。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重發,加強早期預警能力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更加凸顯。在全球氣象年度亮點中,人工智慧技術迅猛發展。中國氣象局發佈的“風雷”“風清”“風順”大模型在氣象業務領域實現落地,我國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取得顯著進展。中國早期預警成果和經驗已推廣至多國。風雲氣象衛星服務130餘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支援“一帶一路”倡議的國之重器,中國經驗、技術和標準為全球氣象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大國力量。
據瞭解,未來兩年內,我國還將發射3顆風雲靜止氣象衛星,可按需提供衛星快掃服務,為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國家提供高頻次的氣象災害監測。同時,提供適當的觀測設備和技術支援,説明其完善當地語系化監測網路,增強區域氣候風險的即時感知能力。
中國成果和經驗
助力多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
全球氣象發展報告還指出,中國早期預警成果和經驗已推廣至多國,助力攜手縮小早期預警差距。中國積累了哪些氣象服務與實踐經驗呢?
我國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圍繞氣象防災減災,中國強化早期預警和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形成了“政府主導、預警先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早期預警中國模式。
每年汛期,當暴雨、颱風、強對流天氣等氣象災害逼近,憑藉強大的監測預報能力,相關部門將提前察知風險,發佈遞進式預警資訊;這些資訊將以最快的速度喚醒、連接並匯聚應急聯動的力量。如針對強降水,江西建立降水“631”,即省級6小時風險預警、市級3小時風險通報、縣級1小時風險“叫應”的風險預警應對工作機制,劃分出四級強降水洪澇災害風險區域,便於相關部門精準部署防範。福建建成以“1262”,即提前12小時、6小時、2小時發佈鄉鎮級強降水等氣象預警為標誌的遞進式氣象服務體系,並運用多項新技術為應急搶險提供指導。
外國專家點讚中國貢獻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重發,加強早期預警能力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更加凸顯。而這一領域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在國際社會上廣受關注,並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支援和回應。
沙赫扎德•蘇爾坦是巴基斯坦氣象局的高級氣象學家,目前正在中國參加有關早期預警的國際培訓,在今年世界氣象日到來時,作為國際氣象領域交流學者,他對中國的早期預警的能力以及中國在國際氣象領域的建設給出了肯定。
此外,中國還對寮撾、蒙古國等國家和地區實施大規模人才培養計劃,幫助發展中國家構建本土氣象服務隊伍,並分享防災減災法規、應急預案和協同操作指南,支援受援國結合本國國情完善氣象服務體系等。這些務實舉措將助力發展中國家完善災害風險知識管理,提升早期預警業務能力,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