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4月7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 實習生 王亮)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鍾超團隊聯合劉志遠團隊、深圳大學王任衡團隊在《先進材料》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利用3D列印活體水凝膠技術,成功研製出直徑僅20毫米的微型便攜式微生物燃料電池,創新性地整合了生物電刺激裝置,通過刺激神經元實現了對電生理和血壓的精準調節,在疾病治療方面有較大應用潛力。該研究推動了便攜式生物器件的發展,拓展了活體能源材料的研究前沿。
生物電池也被稱為微生物燃料電池,是一種利用電活性微生物的代謝活動來發電的新型生物能源裝置。通過微型化和便攜化改造,微生物電池有望為智慧手錶、心臟起搏器等毫瓦級低功耗設備提供電力支援。
受傳統鋰電池製造技術啟發,研究團隊採用陰陽極分離的優化設計:以活體水凝膠作為“陽極”,含鐵氰化鉀的藻酸鹽水凝膠作為“陰極”,通過3D列印技術製備出高性能電極結構,最終成功構建了直徑僅20毫米、硬幣大小的微型生物電池系統。
實驗結果表明,這塊微型電池可穩定輸出450毫伏電壓,並實現長達10次完整的“自充電—放電”的供能迴圈。文章通訊作者鍾超研究員表示:“電池供能循環結束後,細菌存活率高達97%,且連續運行100小時後仍保持90%以上的高存活率,這充分證明瞭其優異的生物相容性。”進一步的性能測試表明,生物電池具有出色的循環穩定性,能量損失極低,同時完全避免了傳統電池中鈷、鋰等稀缺金屬以及有毒電解質的使用,在環保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團隊瞄準了暫態神經刺激這一精準醫療領域——通過集成電容器系統實現電能的精準調控,成功開發出適用於神經調控的生物電池應用方案。大鼠坐骨神經刺激實驗結果顯示,隨著生物電池輸出強度的梯度增加,誘發的動作電位和肌電信號幅度呈現顯著劑量依賴性增強。此外,通過調節生物電池的輸出,大鼠血壓成功出現明顯下降。
這些數據不僅驗證了生物電池在神經干預治療中的有效性,更揭示其獨特優勢——細菌代謝的自然波動特性反而與暫態神經刺激的需求高度契合,為高血壓等疾病的精準神經調控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論文第一作者王新宇介紹,團隊未來計劃開發基於活體水凝膠的植入式生物電池,利用人體血糖作為持續能源,實現醫療設備的自供能運行。未來,研究團隊將通過優化菌種選擇、改進材料配方和精細調控電池結構,提升生物電池性能,推動該技術向實際應用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