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正常體溫受測量部位、時間、活動狀態、環境溫度、個體差異等影響,不同測量方式有不同正常範圍。
1. 測量部位:常見測量體溫部位有口腔、腋窩、直腸。口腔正常體溫範圍在36.3℃ - 37.2℃;腋窩正常體溫範圍在36℃ - 37℃;直腸正常體溫比口腔高0.3℃ - 0.5℃,約36.6℃ - 37.7℃。因測量部位不同,體溫會有差異,這是由於各部位散熱和血液循環情況不同。
2. 時間:一天中體溫會有波動。清晨2 - 6時體溫最低,午後1 - 6時最高,波動範圍一般不超過1℃。這與人體生物鍾及激素分泌有關,清晨人體代謝率低,體溫相對較低;午後代謝活躍,體溫升高。
3. 活動狀態:劇烈運動、勞動或進餐後體溫可暫時升高。運動使肌肉產熱增加,體溫上升;進食後,食物特殊動力作用也會使體溫升高。一般休息半小時後體溫可恢復正常。
4. 環境溫度: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體溫可稍有升高;處於低溫環境,體溫可稍有下降,但人體體溫調節機制會使體溫維持在相對穩定範圍。不過,若環境溫度變化過大或時間過長,可能超出調節能力,導致體溫異常。
5. 個體差異:不同個體基礎體溫有差異。一般女性體溫略高於男性,且女性在月經週期中體溫也有變化,排卵後體溫可升高0.3℃ - 0.5℃。兒童體溫略高於成年人,老年人因代謝率降低,體溫相對偏低。
成人正常體溫受多種因素影響,判斷體溫是否正常,需綜合考慮測量部位、時間、活動狀態、環境溫度和個體差異等。若體溫超出正常範圍或伴有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以便明確原因並採取相應措施。
本文僅為健康科普,不構成用藥或醫療指南,建議出現健康問題請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