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為墨,地質人生 | 科技史
更新于:2025-03-26 03:44:47

年輕人必須學得真實本領,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本領,將來才能為國效勞。

——黃汲清

黃汲清

(1904年3月30日—1995年3月22日)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構造地質學、地層古生物學

和石油地質學家

今天是他逝世30周年紀念日

黃汲清院士(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

01 結緣地質 初露鋒芒

1904年,黃汲清出生於四川仁壽

1924年,他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

師從葛利普、李四光等名家

畢業後

在遼寧、四川和貴州等地

開展調查

並在古生物方面作了專門研究

1932年,28歲的他

已完成6本中外文專著

奠定了中國二疊紀

生物地層學的基礎

1928年,24歲的黃汲清(後排左)畢業時與北京大學地質系同班同學合影(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

02 遠赴重洋 博學篤志

1933年春

黃汲清獲得留學瑞士的機會

跟隨大地構造學家阿爾岡

專攻構造地質學

1932年,黃汲清(左一)與導師阿爾岡教授(左二)在阿爾卑斯山考察(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

博士畢業後,黃汲清赴美國

做學術訪問

期間考察了美國重要石油公司

積累石油地質經驗

03 回到祖國 開拓理論

1936年,黃汲清回到祖國

從事調查國內

油氣、煤田和金屬礦產工作

1945年,黃汲清完成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

首次系統劃分中國及鄰區的

大地構造旋迴和基本構造單元

創建“多旋迴說”

1941年,黃汲清等在河西走廊考察石油地質乘車途中(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

04 心為石油 卓著功勳

黃汲清十分重視我國大地構造

與油氣資源之間的關係研究

他的《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

提出了陸相生油和多期多層儲油理論

為突破“中國陸相貧油”的成說

奠定了理論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黃汲清擔任

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

長期指導著祖國的

資源普查和工業建設

1956年,他出任地質部

石油地質局總工程師

提出以鄂爾多斯、四川、華北

和松遼為石油勘探的重點

為發現大慶油田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5年6月,黃汲清(前排右二)與地質部新疆石油普查大隊在野外考察石油地質(圖片來源:《黃汲清紀念文集》)

他還開拓了

中國地質圖類編繪事業

從1951年起

他先後主編出版了

第一張1:300萬中國地質圖、

整套中國1:100萬國際分幅的

綜合地質圖等上百張圖件

1982年,黃汲清作為

“中國地質圖類及亞洲地質圖”

專案主要完成者

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黃汲清展示地質構造圖(圖片來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專案)

黃汲清晚年仍關心著

塔里木等地的石油開發

以及地質學史方面的工作

年少時他曾立下志向

“年輕人必須學得真實本領,

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本領,

將來才能為國效勞。”

他一生嚴謹求實治學

胸懷祖國河山

以行動實現了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