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宣傳野生動植物保護知識,強化公眾生態法治意識,推動綠美廣州生態建設高質量發展,3月22日上午,廣東省暨廣州市第四十四屆“鳥節”“愛鳥周”主題宣傳活動在白雲山鳴春谷山頂廣場啟動。
啟動儀式上,小朋友用靈動的舞姿,生動演繹出鳥類在自然中自由翱翔的美好,深深觸動了觀眾的心弦,喚起了大家對保護鳥類的關注。啟動“更雲山 更自然”自然筆記大賽,鼓勵大眾拿起筆,用圖畫記錄自然的奇妙瞬間,引導人們深度探索自然之美,激發內心對大自然的敬畏與熱愛。各區林業主管部門分管領導、廣州機關黨員志願者動保衛士服務隊向全社會發出倡議,呼籲更多人踴躍加入愛鳥護鳥的行動中來,攜手守護我們共同的生態家園。“我為鳥兒安個家”植樹活動,參與者們齊心協力,揮鍬鏟土,種下一棵棵充滿希望的樹苗,為鳥類營造更適宜的棲息環境,用實際行動詮釋對自然的關愛。
活動現場,科普集市與科普展示區域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在動物標本科普展覽區,各類珍稀鳥類標本有序陳列,專業的科普講解讓公眾直觀地瞭解到不同鳥類與其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形態特徵。科普遊戲區熱鬧非凡,通過趣味性十足的遊戲方式,將鳥類知識巧妙融入其中,讓參與者在歡聲笑語中輕鬆掌握知識要點。工作人員耐心為市民解答關於野生動物保護法律法規的疑問,進一步增強了公眾的法律意識。向市民派發的宣傳資料內容涵蓋鳥類知識、保護鳥類的重要性以及日常保護行動指南等,受到市民廣泛歡迎。
據介紹,全球有9條主要候鳥遷飛通道,其中4條途經中國。廣州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的中端位置。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作為全球最繁忙的候鳥遷徙通道之一,構築起跨越22個國家的生態廊道。這條生命通道北起苔原密佈的俄羅斯遠東及美國阿拉斯加凍土帶,南抵碧波環抱的澳大利亞與紐西蘭群島,形成縱貫北半球萬余公里的蔚藍航線。在候鳥南來北往的千年征途中,廣州白雲山城市綠核與海珠濕地生態綠腎,猶如鑲嵌在珠江三角洲的兩顆翡翠,為300餘種近5000萬隻候鳥提供至關重要的生命補給站。當全球氣候變化加劇遷徙風險之際,構建候鳥驛站守護網路、維繫濕地生態系統完整,已成為維繫這條跨國生態通道的關鍵命題。
近年來,廣州不斷加強就地保護這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最有效的手段,逐步形成以自然保護地、植物園、動物園、種質資源保護區等為主體,各類公園、綠地、林地、濕地等棲息地為補充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體系。南沙濕地、海珠濕地等2處濕地列入國家林草局發佈的首批《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多措並舉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上的鳥類提供生存空間。廣州遷徙鳥類的新記錄、新分佈種類大幅度增加,野生鳥類種群數量逐步恢復並增長。第二次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記錄到陸生野生脊椎動物457種,其中鳥類19目64科307種。海珠濕地鳥類從建成時的72種增加到201種,南沙濕地的黑臉琵鷺從2016年的18只穩步增長至2024年的91只。黃胸鹀重現增城朱村越冬,麓湖成為銀鷗、黑水雞、白鷺、棉凫等水鳥樂園。鳥類攝影成為市民身邊觸手可及的新風尚。
據介紹,未來,廣州將繼續致力於完善野生動植物的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體系,積極推進自然保護地、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及濕地等重要生態區域的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葉卡斯 通訊員:林園軒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邱偉榮 通訊員:林園軒
廣州日報新花城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