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書畫里的中國》第三季聯合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推出了一場沉浸式直播特別活動,來自耶魯大學的學子跟隨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博士生賈淺煩的講解,參觀了“傳移模寫”——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臨摹教學作品展,還親手體驗臨摹作品並製作團扇,這場沉浸式直播,讓螢幕前的觀眾感受到了中國藝術走向國際的魅力。
在參觀展廳的過程中,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博士生賈淺煩作為導覽,他以謝赫"六法論"中"傳移模寫"的千年智慧為引,揭開展覽四重維度的深意:"典範"單元中,宋徽宗《禦鷹圖》摹本與齊白石臨朱耷《瓶花》並置,印證從帝王到巨匠皆需"師古人"的東方藝術法則;"遺產"板塊里,葉淺予《臨敦煌石窟壁畫珍禽瑞獸》與宗其香的水墨版畫臨摹,訴說著中西藝術碰撞的火花;"精研"展區內的李苦禪《鷹爪畫法示範》與《竹譜課徒稿》,將中國畫分解為可傳承的視覺語法;而在"變化"篇章中,李可染《仿八大山人圖》的月光山水與范曾筆下的小雞寫意,演繹著傳統基因的現代表達。當鏡頭聚焦《簪花仕女圖》中豐腴的唐代美人,賈淺煩以"若回唐朝,不減肥亦是美人"的妙喻,讓千年審美觀念穿透螢幕直抵人心。這場深度解讀讓"傳移模寫"不再是冰冷的技藝複刻,而是文明血脈的生動延續。
臨摹體驗區成為這次活動最鮮活的跨文化現場。耶魯學子在團扇上勾勒臨摹青綠山水,顏料與絹帛相遇的瞬間,央美師生穿梭指導的身影,與百年前央美前輩在戰火中臨摹德國版畫的場景形成奇妙呼應——技藝傳承的密碼,正在跨國界的筆觸交疊中煥發新生。
作為《書畫里的中國》首次聯動國際高校的特別企劃,這場直播恰似一幅動態的"文明長卷"。從《朱雲折檻圖》摹本的三代傳承,到敦煌壁畫的金線觀音在鏡頭下流光溢彩;從園林美學窗櫺框景的哲學,到"如意門"下流動的祝福,節目以破圈勇氣將藝術史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化現場。當耶魯學生用顏料在團扇點染山水,屏幕內外共同見證:真正的文化傳承從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在對話中不斷生長的生命體。這或許就是中國書畫最深遠的"傳移模寫"——以開放姿態摹寫文明,讓千年文脈在世界筆端續寫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