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流《家裡家外》破10億、IP系列化成熱點……2025微短劇內容劇變已至
更新于:2025-03-26 04:59:14

 微短劇行業的熱鬧,一如既往。

“螢光之夜”微短劇盛典上,長信傳媒創始人、董事長郭靖宇發言判斷“未來短劇一定是以長效IP和系列化作品為主”;主打溫情的年代短劇《家裡家外》上線三天后,紅果站內播放量和全網話題量雙雙破10億,也吸引了行業內外不少關注。

而3月20日第二屆上海微短劇大會宣佈,上海微短劇行業產值已達70億元人民幣,今年計劃繼續統籌設立約5000萬元微短劇扶持資金;澎湃新聞設立6000萬元的微短劇項目啟動資金池,並強調“題材多樣、精良製作”。

諸多消息中不難看到,微短劇在年初曾被質疑今年能否繼續高速發展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

同時,正如去年行業模式的劇烈變化,今年變化的重點或將轉移到內容上;而這種變化,或許比去年來得更強。

內容之變

去年一年,微短劇經歷了高速發展,但今年還能保持如此效率嗎?很快,春節檔過後的市場釋放了利好信號:《好一個乖乖女》上線7天累計分賬超過400萬元,成為紅果短劇有史以來第一部熱度上7000萬的微短劇,男主角飾演者柯淳還成功破圈。

可以說這給行業吃了一記定心丸,觀眾熱情依舊,加油干就是了。

問題是,幹什麼,怎麼干?

之所以一些從業者會對新一年的發展感到迷茫,主要問題是,去年的增長主要來源於行業模式的調整,即從2023年主要以使用者付費營收的IAP模式,轉向與IAA、端原生為主的多種營收模式並存的整體開源,奠定了全年市場規模破500億的基礎。

那麼新的一年利好何在?目前行業發力的方向已經非常清楚,就是內容。

今年春節檔,其實已經表現出一些趨勢。

比如頭部創作者開始參與其中,如《河豚小姐》由“啥是佩奇”導演張大鵬操刀,李嘉琦、韓童生主演;《夫妻的春節》由倪虹潔領銜主演。又如微短劇與IP的聯動,《以愛之名》改編自長劇《以家人之名》。

伴隨著行業風向進一步明確,這種勢頭還在延續。

頭部創作者方面,就有導演沈嚴、編劇梁振華、演員胡歌、童瑤將攜手拍攝微短劇《奇跡》;萬茜、秦俊傑將出演民國推理懸疑微短劇《朱雀堂》,74歲的劉曉慶還一度宣佈將殺入微短劇圈。

IP聯動方面更熱鬧,郭靖宇就在“螢光之夜”官宣《靈魂擺渡》《唐朝詭事錄》兩大IP將推出微短劇新作;“螢光之夜”還官宣了“百部港片微劇計劃”,將面向上游合作方發起IP改編和製作徵集,並允許在微短劇中使用經典港片的視頻素材。

此外,《還珠格格》改編的微短劇《還珠》已完成備案;慈文傳媒更立項了《圓月彎刀》《楚留香傳奇之幽蘭詭事》《楚留香傳奇之江湖怪談》三部短劇,將把古龍經典IP搬上小螢幕。

大IP與頭部創作者們奔赴微短劇前沿,最基本的原因顯然是基於對這方市場的看好,以及不斷增長的流量在產生虹吸效應。

此外,圍繞著精品化、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微短劇還在持續做出嘗試。

比如題材內容的進一步擴容。除了以全方言對白、展示重組家庭溫情日常的內容《家裡家外》,此前刷新橫屏短劇分賬紀錄的《原罪》,是少見的刑偵探案題材;近期還有在科幻外殼裡裝填溫暖情感的《時光旅人》等等,正逐漸扭轉市場對微短劇同質化、套路化的印象。

製片人老紀表示,上述種種內容的自我優化,都是基於;“伴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如今的微短劇,已經天然具有為全年齡段圈層使用者‘造夢’的剛需。”近來他報送的專案,有不少都開始嘗試結合現實議題。

根據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到6.62億人,線民使用率為59.7%。

而根據紅果短劇發佈的資訊,截至2月其女性使用者佔比提升14%,年輕用戶增長40%;且橫屏短劇因敘事優勢和製作水準成為新增長點。

“當你的市場是面對如此體量的受眾,那必然是需要打破單一群體印象的,也必然要求行業具有覆蓋更多內容需求、滿足更多元審美;同時,在如此環境下想要進一步發展,微短劇需要更多讓人興奮的新故事,大IP、系列化目前就是要發揮這樣的作用。”

不僅如此,行業內容的改變,還有更多外部環境的影響。

最突出的比如監管政策,目前長視頻平臺、短視頻平臺、小程式類等微短劇發行管道統一納入監管範圍,面對的監管力度已與長劇無異。落實到內容,如去年以來圍繞中老年題材、“霸總”類微短劇以及微短劇片名發佈的管理提示,都證明曾經無序生長的時代或將終結。

微短劇的內容之變,已經在各方面要求下,成為一種必需。

行業賽跑

“2023年是行業看到了能不能賺錢,去年是確定了怎麼賺錢,而今年,大家要看明白這行到底靠什麼賺錢。”老紀表示。

“從去年開始大家其實都有感覺,就是行業里做內容的門檻會越來越高。”

據他介紹,目前行業內的整體製片成本還在不斷提高,“有一個數據是,今年春節期間上線的微短劇整體精品化程度更高了,製作成本提升到了80萬-100萬元的區間;過去一個劇組人數大概平均有30人左右,但現在漲到了50至60人。”

這也與作品越來越關注品質相關,比如《家裡家外》的大內景共有16個,算上細分空間的話內景數量接近30個,甚至為追求真實感,盡量避免使用實景棚,絕大多數場景都是在成都通過置景或者改景的方式完成的。

如老紀所說,這種精品化實則是大勢所趨。

一方面如前文所說,伴隨著微短劇的用戶總數接近瓶頸期,從典型的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自我梳理與內部促活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對於微短劇平臺或中臺,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精品內容,是從當前日益嚴峻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的不二選擇。

到目前為止,各平臺還在不斷更新扶持措施,來滿足接下來平臺的內容剛需,而且有趣的是,扶持方向還各不相同。

比如此次上海微短劇大會,抖音精品短劇官宣的合作模式就是進一步放大扶持力度。

投資出品模式,平台的投資比例會從原有的30%提高到最高70%;版權合作模式,根據評級單部給予15/30/50萬元,並在版權合作保底之上進一步收益分成;此外在宣發運營層面還會根據內容評級,單部給予1000/3000/5000萬不等的額外流量助力。

這種放大平臺扶持、強化對項目影響力的思路,與紅果短劇“2025年創作者支持計劃”是一致的-對新創作者開放全額製作費支援,稀缺題材分賬收益上浮30%;同時推出行業首個劇本共享平臺,合作方可免費獲取拍攝授權,解決劇本產能和精品化源頭難題。

而相應的,愛奇藝在“螢光之夜”分享的開放生態策略,則是強調“通過小比例投資、分成、保底分成等靈活合作模式……理性控制自製比例”。

一邊是通過放大投入實現更好的平臺控制,另一邊強調發揮行業生態的主觀能動性,透過扶持政策,或可看到的是,不同平臺的精品化戰略對自身優勢的放大。

但這些路徑殊途同歸的背後,是平臺側對行業製作資源的爭奪、對精品化未來的提前押注。

“微短劇生意的邏輯是這樣的,一部單片的數據流量會比一般長劇小,但如果能實現規模化的內容囤積以及穩定、高品質的輸出,平臺就會對觀眾產生極高的粘性。這也是紅果短劇脫穎而出的基礎。”製片人彤彤表示。

她所在的公司目前在某長期合作的長視頻平臺邀請下,啟動微短劇開發,“而長視頻的打法其實是希望和各公司手裡的長劇IP聯動,把類似‘長+短’的體系盡可能搬到平臺上去,除了拉動微短劇流量,平臺也是希望講個更好的故事,體現在這場競爭力的某種優越性。”

而如果從行業內容開發的角度上,這些都在成為一股合力,推動微短劇的精品化進程。

“不管是什麼平臺,過去粗製濫造、30萬以下投資的劇都會越來越沒市場。哪怕是平台之間要搶資源,這樣的資源也會逐漸被判定為無效資源。”彤彤表示。

機遇與風險

圍繞著發展中的微短劇內容,更多機遇還在打開。

比如商業化層面,頭部微短劇廣告植入率不斷增加,其中如《夫妻的春節》和《以愛之名》都是不同護膚品牌的定製劇,類似的投放正在對更多頭部作品開放機會。

還有微短劇經濟所能帶動的經濟增長、就業、投資等利好,還在帶動更多地方扶持力度加碼,且目前的扶持會更落腳在精品微短劇的生產能力、與本土文化的相關性等精細化層面,如北京大視聽“追光計劃”、“浙裡微光·微短劇+”創作計劃等。

此外,“微短劇+”也在帶動更多行業想像力。總局提出“微短劇+”六大融合方向即“跟著微短劇去旅行”“跟著微短劇來學法”“跟著微短劇來科普”等創作計畫,計劃推出300部左右具有引領作用和創新價值的重點微短劇。

走向大眾、走向全圈層的精品化微短劇,正在打開全新的故事。不過這背後,風險也隨之而來。

此前不久圍繞微短劇“劣跡藝人”的爭議,表明微短劇這一進入主流的新內容,也正如傳統影視內容一樣接受審視,微短劇演員成為公眾人物的同時需要承擔社會責任,而內容本身也會有類似導向要求和價值責任。

“微短劇創作者需要調整思路,現在這早就不是小眾內容了,甚至現在會被放在大眾視野下嚴格審視,”老紀表示,“即使是面對這樣的環境,精品化也是必須的,今天的主創們需要一種概念,就是微短劇要成為自己掛名的‘作品’。”

對於從業者,這樣的精品化進程其實還會釋放更多機遇。

彤彤就認為,“長+短”的思路會讓更多微短劇從業者打開傳統影視製作的機會,除了頭部演員們憑流量殺進來,曾經曾慶傑、知竹靠著突出的視聽氛圍拿到長劇導演機會的故事,在精品化的未來還會不斷上演。

“其實有很多微短劇創作者都是科班出身,很多人進入這一行的時候,甚至標榜自己是不看短劇的。但現在這種狀態肯定是要改變的,賺快錢的時代過去了,只有還把微短劇當事業的人,才能在這行幹下去,而他們也會比過去收穫更多。”彤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