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理財市場降費潮來襲。3月以來,中銀理財、華夏理財、南銀理財、渤海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機構宣布下調旗下理財產品的多項費率,部分產品的費率甚至降為零。
此次密集降費,主要是受近期理財產品收益承壓影響。費率優惠實為行銷手段,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方式具有兩面性:費率打折雖能夠讓利投資者、穩定產品規模,但也會影響銀行理財機構收入的持續性。長期來看,銀行理財機構還是要通過提高產品管理能力,為客戶帶來實實在在的投資收益。
理財產品降費潮來襲
“我們有一款理財產品開展了為期1個月的費率優惠,現在正是優惠期。”3月21日,中國銀行上海地區某網點的理財經理介紹,3月20日至4月19日,這隻產品固定管理費率由0.15%調至0.05%。
近期,多家機構下調旗下理財產品的多項費率,降費優惠涉及管理費、銷售手續費等。渤銀理財披露信息顯示,自3月31日起,其20只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固定管理費將享受階段性優惠,優惠前產品說明書載明的費率為0.3%,優惠後費率為0.05%。華夏理財對多隻理財產品費率進行調降,將其固定管理費率降為0.05%;南銀理財也對旗下部分理財產品費率進行調降,固定管理費率從0.4%降至0.1%,銷售費率從0.3%將至0.1%。
據悉,部分理財產品費率降至零。渤銀理財表示,為回饋投資者,決定將兩隻固收類理財產品的固定管理費率,從0.6%降為0%,優惠生效日分別為3月21日和3月26日。
普益標準研究員石書玥表示,銀行理財市場掀起“降費潮”,是銀行理財機構結合理財產品的實際運作情況所採取的舉措,主要受2月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尤其是固收類產品和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收益承壓較大等因素影響。
數據顯示,2月,銀行理財機構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的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降至2.27%左右,封閉式固收類產品的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降至2.29%,而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則降至1.5%左右。新發行的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普遍下調,部分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下限首度跌破2%。
據普益標準統計,2024自年底以來,固收類產品、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平均固定管理費率,均呈現下降態勢。截至3月21日,現金管理類產品、固收類產品、混合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平均固定管理費率分別為0.16%、0.18%、0.28%、0.63%和0.41%。
費率優惠的AB面
在業內人士看來,調降理財產品費率具有兩面性——短期來看,是銀行理財機構吸引投資者、穩住規模的利器;長期來看,以費率優惠攬客可能影響公司收入。
調降費率是一種行銷手段,可以增加產品吸引力。“在產品收益欠佳的背景下,銀行理財機構通過降費率吸引投資者不失為一種階段性選擇。”一家銀行理財機構的固收投資負責人說,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慢投資者收益中樞的下降速度,緩解收益波動引起的焦慮。同時,對穩定銀行理財機構的產品規模有一定作用。
當然,理財產品的管理規模和管理費率,決定著銀行理財機構的收入。雖然降低費率有利於提高理財產品的競爭力,但經常“打折”也會直接影響理財公司的收入。
“短期內,降費率或可與規模的變化形成一定的互補。但長期的低費率是不可持續的,會對銀行理財機構覆蓋運營成本和實現盈利形成壓力,也不利於對人才、系統的持續投入。”上述銀行理財機構固收投資負責人說。
提升投資能力是關鍵
業內人士表示,長期來看,銀行理財機構吸引和留住客戶的關鍵在於提升產品管理能力,為客戶帶來投資收益。
“在當前的環境下,以存款、債券等固收類資產為主要投資物件的理財產品,面臨票息收益下降的挑戰。”平安理財固收投資執行副總經理林展鵬表示,能否找到充足的類固收等資產進行補充,是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突破口。
談及產品資產和策略投向,林展鵬表示,平安理財會從存款、純債等向轉債、權益、REITs、黃金、美債等多元資產投資策略遷移。通過更多樣化的資產收益來源、更豐富的產品貨架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投資體驗。
“力爭通過‘多資產多策略’組合獲取優異的投資業績,以實現投資者資產的保值增值;產品品質的提升也會助力維持正常的管理費率。”華南一家銀行理財機構投資經理表示。
此外,銀行理財機構還在探索更多的舉措來應對收益波動、穩定市場規模。
“我們會定期進行業績歸因與投資監督,對標中債曲線、滬深指數、資管同業。”華南某銀行理財機構的多元資產部負責人表示,面對市場波動,團隊要以風險管控能力為投資邊界,注重控回撤,以投研能力提升、組合結構優化、收益風險平衡為重心,努力實現“穩規模”“穩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