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服務費應取之有道
更新于:2025-03-26 03:11:16

來源:經濟日報

今年,在多部高品質大片帶動下,電影市場持續走熱。然而,聚光燈下,也暴露出一些細節問題,其中,“觀影服務費”尤為引人關注。有消費者發現,網購電影票票價中都含有一項服務費,一些平臺或影院收取的服務費甚至比票價還高。這不禁引發質疑:高額服務費合理嗎?

許多消費者也許並不知情,服務費已悄然成為觀影帳單上的一項固定支出。觀影服務費由第三方購票平臺和電影院共同收取。如果在線上平台購票,需要向平臺支付技術服務費,用於支援平台的運營和技術維護。爭議的焦點主要聚焦在電影院收取的服務費上。據影院解釋,這筆錢主要用於影廳設備維護、檢票員等人工成本、環境衛生維護等。針對VIP廳、IMAX廳等特殊影廳,服務費可能包含更高的設備投入或觀影體驗提升成本,因此價格也會更高。

有人不解,電影票價為啥要和服務費分開計算?且服務費在電影票價格中的佔比似乎過高。按照行業慣例,部分電影,院線所獲得的票房收入是需要和出品發行方按比例分賬的,而服務費則全部歸電影院所有。市場旺季,一些影院趁著銷售熱度把服務費悄悄植入到票價里,消費者不易察覺,這部分收益就可以越過發行方,直接進入影院自己的口袋。

表面看,觀影服務費只是院線和發行方的“算計”,但實際上,影院讓觀眾在信息不對稱、價格不透明的情況下陷入被動消費困境,這有損消費者權益。像《哪吒2》這樣的爆款,很多觀眾願意去影院二刷、三刷,主要是因為他們覺得影片製作水準值回票價。但如果從一開始就知道票價里有一部分是在為影院的服務買單,相信會有人在“是否值得”後面畫上問號。

其實,消費者不排斥收費,他們擔心的是收費不透明、不合理。一方面,服務費的金額因平臺、影院、場次甚至座位區域的不同而差異較大,標準不統一。遇到公休日等觀影高峰期,一些普通影廳在服務費上做文章,相當於變相漲價。另一方面,一些消費者在觀影過程中並未感受到服務價值所在。許多影廳設備老化無人維護、空調溫度不適無人調節,甚至放映品質也大打折扣。“服務費”與“服務”嚴重脫節、“只收費不服務”,讓消費者深感獲得與支出不匹配。可見,觀影服務費收費標準混亂、服務內容不明確是引發爭議的癥結所在。

電影院遮遮掩掩“隱藏”服務費,恐怕也是對目前的服務水平不夠自信。如果影院能夠創新服務模式,將這筆費用轉化為觀影體驗的升級,相信消費者也會願意買單。比如,通過更新影廳設備、提升視聽效果,為觀眾創造獨特視聽體驗;舉辦線下活動、增強互動交流,為觀眾提供個人化服務。

電影行業的繁榮,是靠每一場優質的觀影體驗造就的。今年,一部《哪吒2》創造了150多億元的票房,可見電影市場在提振消費方面潛力足、空間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釋放文化、旅遊、體育等消費潛力”。電影院應把提升服務水準作為促消費的重要發力點,通過提升服務品質、優化觀影環境、引進優質片源,推動電影消費提質升級。與其絞盡腦汁從消費者口袋裡掏錢,不如踏踏實實做好服務,用真正的價值贏得消費者認可。 (作者:姜天驕 來源:經濟日報)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