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鞘嶺的位置很好找,從蘭州市出發,沿莊浪河北上我們就可以看到毛毛山、雷公山、代乾山等一眾西北—東南走向的祁連山余脈。這些餘脈之間天然形成了一道豁口,豁口的北邊是古浪縣、南邊是天祝藏族自治縣,雖然它們都屬於武威市,但從氣候條件上來講,北部的古浪縣應該屬於西北乾旱區,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而南部的天祝縣則屬於我國東部的季風區邊緣地帶,年降水量可達400毫米以上,在古代適合於農耕經濟的發展,而連接這兩大氣候區的豁口,正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烏鞘嶺。大家從地圖上看這個豁口似乎並不太高,但實際上它的平均海拔已經超過了3000米,我們知道一般2500米左右人們就會出現高反。
大家看看烏鞘嶺上皚皚白雪與明長城交相輝映的場景,你就能夠想像古人要徒步穿越烏鞘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我們前面講過北部乾燥的西風與南部濕潤的季風在此對沖,造成山嶺上長年刮大風,古人要想翻越烏鞘嶺除了忍受高反以外,還要承受極端天氣的考驗,明代《九邊圖說》記載:“烏鞘嶺九月即雪,車馬難行,實為天險”。
底圖來源:新甘肅用戶端
既然烏鞘嶺通行條件惡劣,那為什麼非要翻越這座山嶺進入河西走廊呢?我們從地圖上看,要從關中去往河西,除了走長安、隴山、天水、蘭州一線,然後接莊浪河谷北上翻越烏鞘嶺進入河西走廊外,其實還可以走固原接清水河谷去往中衛,然後沿騰格裡沙漠南緣去往武威,這條線路並沒有什麼高山險阻,那古人是不是更喜歡走這條線路來溝通關中與河西呢?
關於這個問題,明長城的走勢其實已經給出了非常明顯的答案,大家看看明長城在烏鞘嶺地區的走勢以及在中衛地區的走勢,很明顯,烏鞘嶺南北方向有多重長城防線,而固原、中衛一線除了中衛以外,並沒有太多的防禦據點,難走的烏鞘嶺卻成為了明軍防禦的重點,這足以說明從河西走廊進入關中最優的方案肯定是翻越烏鞘嶺,所以明朝才花這麼大功夫來進行防守。
底圖來源:地圖上的地理故事·長城
因為從地形上看,過了烏鞘嶺就可以沿莊浪河谷南下抵達蘭州,這條河谷不僅地形平坦,而且烏鞘嶺周邊有祁連山冰川融水形成的石羊河水系與黃河水系,那水源充足就非常適合大規模的行軍和商隊通行了。而反觀繞行中衛、固原,需穿越騰格裡沙漠南緣的這條線路,不僅沙漠邊緣的沙丘流動頻繁,極易造成商隊迷路以外,水源補給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沒有持續的水源補給在古代是致命的弱點。而且中衛、固原這一帶位於河套平原南緣,歷史上這裏長期受匈奴、突厥等遊牧勢力侵擾,那商隊的安全就很難得到保障。而烏鞘嶺路線背靠祁連山,前面講過明朝在這裡依託山脈走勢構建了多條長城防線,整體來說安全係數還是要高很多的。更何況從運輸效率上來看,走烏鞘嶺入長安的線路明顯是要短於走中衛、固原這條線路的,在古代以畜力運輸的前提下,繞行將大幅增加時間與物資消耗成本,很明顯得不償失。但如果你認為烏鞘嶺這個據點丟失了,只是影響關中與河西的溝通效率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講兩個實際案例,西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時,駐守烏鞘嶺的7500名唐軍精銳被緊急調往潼關,這個決定直接導致吐蕃軍隊在763年輕鬆突破防線,敵軍突破烏鞘嶺防線後,可沿莊浪河谷南下威脅蘭州,或繼續東進威脅秦州,使隴右道迅速崩潰,進而敲開長安的西大門。同時可以切斷河西、安西與關中的聯繫,讓烏鞘嶺以西的駐軍成為“孤島”。事實上吐蕃軍確實也是這樣做的,吐蕃不僅攻入了長安,而且迫使西域唐軍在堅守40年後因後勤斷絕而崩潰,即為鐵證!只是說吐蕃進攻長安的主力部隊起點是在廓州,也就是貴德縣。但在發動這場戰爭之前,吐蕃其實早就已經佔領的烏鞘嶺。我想歸義軍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舊唐書》痛心疾首的記載這段歷史:“嶺陷而河西絕,西域之音訊遂絕百年”。
第二個案例是1040年-1042年,西夏李元昊在宋夏邊境連續三場戰役的獲勝,不僅改寫了亞歐大陸的權力格局,也使西夏能以烏鞘嶺為支點,對北宋實施長期的“關稅絞殺”,西夏控制河西及烏鞘嶺後,迫使中原王朝以"歲賜"的形式變相支付過境費,使宋朝財政年流失白銀7.2萬兩、絹15萬匹。宋朝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推動青海道的復興和強化,但由於該線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運輸效率僅為河西走廊的1/3,並不是理想的商旅線路。可以說唐朝後期及宋朝航海技術的大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與烏鞘嶺及河西之地的丟失存在著莫大的關係,畢竟陸路不通還可以走水路嘛。
商旅線路可以另闢蹊徑,但軍事對抗策略卻無法迴避,烏鞘嶺所在的河西走廊是阿勒泰語系、漢藏語系以及印歐語系三大族群的交匯區。這裡在歷史上也長期被遊牧勢力所佔據,失去烏鞘嶺這道天然防線,將使農耕文明的實際可控邊線向東移至隴山,戰略縱深將縮短300來公里,從而使關中平原變成中原王朝的西部前線。
而且大家應該知道河西走廊內有非常優質的牧場,在漢代時期就能年產軍馬2萬匹,佔中央馬政的70%;唐代隴右監牧年產馬更是能夠達到10.6萬匹。失去烏鞘嶺將意味著無法入主河西走廊,而無法入主河西走廊將喪失古代亞洲最大的軍馬基地,沒有軍馬,騎兵的戰力必然大打折扣,宋朝軍力的羸弱其實並不是經濟能力差,而是因為馬匹的缺失導致騎兵比例不足5%,這才是宋軍對遼夏作戰屢屢失利的根本原因。
當你有一天自駕旅遊經過烏鞘嶺,一定要停下腳步,站在烏鞘嶺上,向東可見隴中梯田的蔥鬱,向西能眺望河西戈壁的蒼茫。烏鞘嶺從來就不是一道普通的山嶺,它的失守將會觸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軍事上將導致西北防禦體系崩潰、騎兵戰力癱瘓、邊疆治理失效;經濟上將切斷陸上貿易主動脈、引發財政危機、改變產業格局。甚至文化上將阻斷文明交流通道、削弱中原王朝的意識形態影響力。
底圖來源:新甘肅用戶端
這種立體化衝擊往往成為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捩點,其影響深度遠超單純領土得失。歷史證明,中原王朝強盛期均以控制烏鞘嶺為西北經略基石,而喪失此地者無不陷入戰略被動。其實你也可以將烏鞘嶺理解為是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從文中的第四張圖你就能明顯察覺到烏鞘嶺和長城的關係,長城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