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過敏季!有平臺抗過敏葯銷量增八成,生物製劑成新選擇?
更新于:2025-03-26 03:00:57

“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一起發作,我已經計劃這個週末到其他城市去避一下了。”

小敏(化名)有近十年花粉過敏史,每年她所在的城市春暖花開之時都是她的“歷劫季”。3月21日,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往年自己基本都在3月11日至15日出現過敏癥狀,而今年自己提前一周就出現了。她還注意到,當地多家知名醫院的變態反應科的號源近日也變得搶手。

廣義來講,花粉只是引發過敏的一大誘因。據新華社2021年3月報導援引的數據,全球範圍內,約有2.5億人有食物過敏症,3億人患有哮喘,4億人有鼻炎,總人口中十分之一有藥物過敏反應,被列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把過敏性疾病列為21世紀重點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

藥物治療是應對過敏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在銷售端,澎湃新聞記者也從多家電商平台獲悉,多個平臺近期抗過敏藥品的搜索量、銷售額等數據上升明顯。在研發端,當前,除了氯苯那敏、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成熟抗過敏藥物,不少創新藥企圍繞劑型更新、生物製劑等方面,進一步布局過敏疾病賽道。

又是一年過敏季,有電商平臺過敏葯銷量環比增長80%

過敏性疾病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炎症,是機體受一種或多種抗原物質刺激后,產生反應過程引起有害的過度反應,同一誘因導致的過敏性疾病,可表現為鼻炎、哮喘、皮疹、腹痛,甚至過敏性休克。有國內臨床醫生此前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人體免疫系統正常情況是平衡的。過去生活條件、衛生條件不好時,人們好發寄生蟲等感染性疾病,而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免疫的天平逐步歪向了過敏。從這個角度來說,過敏性疾病的增加與社會進步有一定關係。

按照發病時間來劃分,過敏可以分為季節性過敏和常年性過敏,花粉就是導致季節性過敏的原因之一。據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3月19日發佈的資訊,3月19日至21日,全國大部降水稀少,以晴朗升溫為主,空氣乾燥,花粉過敏氣象指數也將持續走高,超20省區市處於花粉過敏高發期。

雖然過敏性疾病容易反覆,但患者在治療端已經有比較多的藥物選擇。以過敏性鼻炎為例,《過敏性鼻炎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22版)》顯示,常用治療藥物分為一線用藥和二線用藥。一線治療藥物包括鼻用糖皮質激素、第二代口服和鼻用抗組胺藥、口服白三烯受體拮抗劑;二線治療藥物包括口服糖皮質激素、口服和鼻用肥大細胞膜穩定劑、鼻用減充血劑、鼻用抗膽鹼能藥。

頭豹研究院研報也指出,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和異丙嗪屬於第一代抗組胺藥,上市時間較長,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和數據,市場認可度高,至今仍是過敏性疾病用抗組胺葯的主流。氯雷他定及地氯雷他定等二代及三代葯初具規模,依美斯汀的主要適應症為過敏性結膜炎,規模相對較小。

近期,部分城市的花粉季也帶動了抗過敏藥物的銷售。阿裡健康大藥房數據顯示,從3月中下旬以來,全國過敏用藥需求持續走高,北京相關藥品搜索量環比增長超過330%。從地域來看,北京領銜全國過敏用藥需求榜單第一,此外,廣州、深圳、佛山、杭州、上海等地也進入增長期。從消費趨勢來看,中年人群是國民季防護主力,其中,30歲至50歲使用者佔比達到60%。

叮噹快葯方面的數據顯示,近兩周時間,北京地區過敏藥品搜索量環比增長83.35%,相關藥品銷量環比增長80.27%,呈現顯著季節性特徵。過敏防護呈現三大消費特徵:夜間應急需求突出:氯雷他定成夜間下單量最高的過敏藥品;中年群體成防護主力:31歲至40歲使用者佔比53.17%,超其他年齡段總和,鼻過敏用藥單量是眼過敏用藥單量的1.8倍;女性更受過敏困擾:女性消費者佔比59.6%。

此外,1葯網提供的數據顯示,進入3月,北京地區過敏藥品銷量月環比增長48%。藥師幫提供的數據顯示,近四周(2月21日至3月20日)採購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兩種通用名藥物的藥店數量較上四周(1月21日至2月20日)增加9.8%,銷售金額增長12.4%;近兩周(3月7日至3月20日),採購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兩種通用名藥物的藥店數量較上兩周(2月21日至3月6日增加4.8%,銷售金額增長5.9%。

對於抗過敏的藥物治療,北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蔣榮猛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3月19日的新聞發佈會上提醒,春季過敏很難做到完全根治,患者不要相信那些說打一針就能把過敏治好的廣告。第一,患者需要避免接觸過敏原,第二,患者進行恰當的藥物治療,必要的時候用脫敏治療。此外,合理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做到對過敏疾病的長期控制。抗過敏藥物不會上癮,但長期使用會有一些副作用,如抗組胺葯有可能會引起像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高空作業、開車等人群需要特別注意。另外,患者也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藥,不要自己感覺好了就停葯,否則可能會引起過敏癥狀的反覆,甚至會加重。

百億過敏疾病市場,新劑型和生物製劑成趨勢?

頭豹研究院研報指出,2019年至2023年,過敏性疾病行業市場規模由383.82億元增長至452.2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4.19%,預計2024年至2028年,過敏性疾病行業市場規模由511.28億元增長至778.7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11.09%。在這一百億賽道,儘管當前過敏人群的用藥選擇並不少,但更多創新的治療手段還在不斷湧現,為相關患者提供新選擇。

由於過敏患者往往需要長期用藥,藥企也在推出更便利的劑型,以改善患者的用藥體驗。今年3月初,美國生物科技公司ARS Pharmaceuticals宣布,美國FDA已批准neffy(1mg腎上腺素鼻噴劑)上市,用於治療4歲及以上、體重15公斤至30公斤的兒童患者的一型過敏反應,包括可能致命的過敏性休克。這是過去35年來針對該患者群體腎上腺素給藥方式的首次重大創新。2023年8月,該葯的2mg劑型也在美國獲批用於治療成人和至少30公斤的兒童患者的一型過敏反應。

在國內,今年2月,中國國家葯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官網公示顯示,跨國藥企賽諾菲申報的鹽酸非索非那定口服混懸液上市申請獲得受理。該葯是一款二代新型抗組胺葯,此前已有片劑在國內獲批,治療過敏性鼻炎及慢性特發性蕁麻疹,此次獲受理的為口服混懸液劑型。

生物製劑也是抗過敏治療的另一個方向。小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今年的過敏狀態靠常見的過敏藥物就已可控,但身邊確實有病友在今年過敏季打了生物製劑。接下來,如果自己非常難受,“鼻炎發作睡著被憋醒,結膜炎癢到睜不開眼,也不排除去打生物製劑”。

頭豹研究院研報認為,未來,生物治療的發展方向將聚焦於對抗IgE抗體的進一步優化以及其他靶向策略的深入臨床探索。對抗IgE抗體進行結構和功能上的優化旨在克服現有藥物的局限性,包括提高特異性、增強療效以及降低免疫原性等。隨著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們能夠更加精細地設計和製造抗體分子,使其更好地適應不同患者的個體差異,從而實現更加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諾華旗下的奧馬珠單抗是一種抗IgE人源化單克隆抗體,這不僅是全球及國內首個治療哮喘的靶向生物製劑,也是目前國內唯一批准用於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生物製劑。諾華官方資料也顯示,該葯的預充劑型於2022年8月獲批用於過敏性哮喘治療,2023年6月獲批用於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治療。

國內藥企方面,今年2月,康諾亞宣佈自主研發的司普奇拜單抗注射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於治療季節性過敏性鼻炎。這是目前全球首個獲批治療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的IL-4Rα生物製劑。3月21日,記者從康諾亞方面瞭解到,目前,該藥物現已覆蓋全國各地千余家醫療機構,隨著春季季節性過敏性鼻炎高發,該藥物的處方量也有明顯增加,患者用藥人數增多,臨床上獲得醫生的推薦,和患者的積極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