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上,華裔新星孫璐璐以資格賽選手身份一路爆冷。先後擊敗包括世界第八鄭欽文在內的多位強敵,歷史性闖入八強,並憑藉其攻擊性打法與多元文化背景成為全球網壇焦點。然而,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最佳新人”,在2025賽季卻陷入職業生涯的首次重大低谷。邁阿密賽首輪不敵謝里芙后,截止到目前她新賽季僅僅取得三場勝利,這不僅暴露了她技術體系的缺陷,更折射出年輕選手從“黑馬”到“頂尖選手”轉型過程中的陣痛。
孫璐璐的職業生涯在2024年迎來爆發。溫網期間,她以52個制勝分擊敗前美網冠軍拉杜卡努,並成為公開賽時代第七位從資格賽晉級八強的選手,其力量型打法與草地的適配性令人驚歎。然而,進入2025賽季后,她的狀態急轉直下:中東賽季遭遇多站“一輪游”;印第安維爾斯站雖擊敗諾斯科娃闖入第三輪,卻在關鍵戰中負於鄭欽文,未能延續連勝之路;邁阿密賽首輪爆冷出局,更是將她推入輿論漩渦——新賽季勝率不足40%,排名持續下滑中。
孫璐璐成績的下滑不是偶然事件,這背後蘊含著多重誘因:首先,技術短板被針對性研究,孫璐璐以正手暴力抽擊和發球見長,但反手穩定性差、底線相持中失誤率高的問題在對手的針對性戰術下被放大。例如,鄭欽文在印第安維爾斯站通過落點深度控制和變線策略,迫使她頻繁在移動中擊球,導致非受迫性失誤激增。其次,心理負荷超載,從“無名小卒”到“眾矢之的”,孫璐璐坦言“每場比賽都像被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溫網爆紅后,商務工作與媒體關注分散了她的訓練精力,而連續失利進一步加劇了自我懷疑,形成惡性循環。最後,體能管理失衡,為適應密集賽程,孫璐璐團隊曾嘗試調整訓練強度,但過度依賴力量型打法導致她在長盤對決中續航能力不足,邁阿密賽對陣謝里芙的第三盤中,其發球速度下降明顯,底線擊球品質亦大幅滑坡。
孫璐璐的技戰術體系以“進攻至上”為核心,兼具觀賞性與風險性:她的一發平均時速可達175公里,配合大角度外角發球可直接得分或為下一拍正手強攻創造機會,溫網對陣拉杜卡努時,其正手制勝分佔比高達62%。作為左手將的她偏愛主動變線與直線突擊,尤其在被動防守時仍嘗試高風險回球,這種“搏殺式”打法雖能製造冷門,卻也導致失誤率居高不下。另外,受限於1.70米的身高,她在底線覆蓋範圍有限,且步伐調整較慢,面對對手大角度調動時往往陷入被動。這種打法在低排名選手對抗中具有“降維打擊”效果,但面對頂尖球員時,其單一性易被破解。例如,謝里芙在邁阿密賽中頻繁採用切削球與放短戰術,破壞孫璐璐的擊球節奏,迫使她在不適應的擊球位置強行發力,最終失誤崩盤。
儘管陷入低迷,孫璐璐仍具備重返頂尖行列的潛力。年僅23歲的她擁有罕見的進攻天賦,且多元文化背景賦予其極強的適應能力。若能在未來半年內完成技術轉型與心態調整,2025年下半年或2026年澳網有望成為其“重生”的跳板。此外,紅土賽季雖迫在眉睫,但若能以“挑戰者”姿態輕裝上陣,在法網或可複製2024年溫網的奇跡。
職業網球的殘酷性在於,黑馬的故事往往曇花一現,而真正的巨星必須經歷“破繭成蝶”的蛻變。對孫璐璐而言,邁阿密賽的失利並非終點,而是蛻變的起點。正如她在溫網擊敗鄭欽文後所說:“網球教會我最重要的事,就是永遠準備好迎接下一分。” 這場挫敗或許正是一次珍貴的“成人禮”,讓她在技術、心理與職業規劃的全面升級中,真正邁向成熟。(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