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越混越好的孩子,從小有3種“匪氣”,佔一個就有出息
更新于:2025-03-26 02:22:16

許多父母提起孩子時,都忍不住吐槽說:

這孩子簡直像是個小土匪,整天上躥下跳,一點也不讓人省心。

可事實上,當大家叫苦不迭的時候,卻鮮有人知道,這些“匪氣十足”的孩子,往往成年後更容易成為人生的贏家。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30年的追蹤調查發現:

在職場表現突出、創業成功率高的群體中,有68%的人在童年時,曾被貼上“調皮、叛逆、不服管”等標籤。

其實,所謂的“匪氣”,並不是缺陷,而是孩子未來競爭力的隱藏籌碼。

尤其是以下3種“匪氣特質”,孩子佔一個,都很有出息。

01.敢於打破規矩的冒險精神

一般來說,這類孩子最明顯的特質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比如拆玩具、爬樹、在牆上塗鴉,甚至是偷偷修改考試成績。

表面來看,這些行為,沒有一個能讓父母省心,但實際上卻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本能驅動。

斯坦福大學曾跟蹤研究過500名兒童,結果發現:

兒時表現出強烈探索欲的孩子,成年後獲得成功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3倍。

這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在冒險與探索過程中,建立了更為強大的“多巴胺”獎賞迴路。

簡單來說,他們對未知領域,會更有興趣,並且也更能承受風險。

就像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小時候一樣,他常常因為拆解電器而被責駡。

但他母親後來回憶說:

他拆開后每次總能裝回去,甚至改進功能。

也正是這種對規則的試探性突破,才讓他在創新的路上,獲得了更大的成功。

所以說,有這種特質的孩子,往往觸碰到機會的概率越大,哪怕他一時可能並沒有出現什麼閃光點。

但只要持之以恆,總能在漫長的人生進程中,越混越好,越來越有出息。

02.對“權威”的不服管

中式家庭里,我們常常要求孩子要聽話、懂事。

作為父母,也用這種特質,來彰顯自己的權威,以及教育的成功。

可實際上,那些把“憑什麼聽你的”掛在嘴邊的孩子,把家長常常懟的語塞的孩子,往往更具備稀缺的批判性思維。

從父母角度來說,這類孩子不服管教、不孝順、不懂事,甚至會給其貼上“小白眼狼”的標籤。

可根據哈佛大學一項針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

適度反抗權威的孩子,在25歲以後進入管理層的比例更高。

原因很簡單。

他們從小鍛煉了從質疑到驗證的思維模式,而並非是人雲亦雲的盲目服從。

比如紮克伯格,就是個典型的案例。

他曾在上高中,黑進學校資料庫,只為了證明安防系統有漏洞。

而賈伯斯更是曾在課堂上公開質疑老師說:“如果書本知識都是對的,為什麼世界還需要改變”?

這種“不服管”的背後,其實是對現狀的主動思考和挑戰。

而這些特質,往往能讓一個孩子,對未來的一切,有著非常大的發現,以及出現偉大的創新。

03.厚臉皮的“鈍感力”

有的孩子,被批評了不哭,不到一會兒功夫,又嬉皮笑臉。

還有的孩子,想要什麼就上前索取,讓人感覺簡直是個“社牛”。

也許,這些行為在父母眼裡,多少都會覺得尷尬和不好意思,甚至覺得自己孩子有點“厚臉皮”。

可實際上,這種“沒心沒肺”的標籤,實則是高情商的雛形。

因為他們有一種在人際交往中,必備的因素——鈍感力。

倫敦大學有過一項研究,結果發現:

具備高鈍感力的孩子,成年後抑鬱率降低47%,職業晉升速度比同齡人快30%。

之所以如此,原因也很簡單。

他們會對周圍的負面評價和惡意,進行“脫敏”。

簡單來說,他們對一些事情根本不往心裡去,而是把專注力放在自己的目標本身。

試想想,古往今來,哪一個成功人士,不是窮其一生、只做一事的呢?

就像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就堪稱是“打不死的小強”。

他高考三次落榜,創業初期更被同行羞辱是“土鱉”,但後來,卻靠著“厚臉皮”精神逆襲成功。

他說過這麼一句話:

成功的人不是厚臉皮,而是把面子換成了裡子。

是啊,那些父母視為“厚臉皮”的特質,其實是孩子內心強大的一種外放形式。

而這些,恰恰能輔助孩子,走向更好的人生。

其實,面對上述這些“匪氣”,家長若是簡單粗暴的打壓,那勢必會演變成真正的叛逆。

可若是要合理引導,則會為孩子的未來助力。

對於那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孩子來說,我們要給他們的行為設置安全邊界。

對於那些不服管的孩子,我們要在允許他們反駁的基礎上,讓他們合理的列出自己的理由。

而對於那些厚臉皮的孩子,也要讓他們學會反思和改正。

只有這樣,才能讓這些“匪氣”,化作孩子飛得更好的臂膀。

教育學家蒙台梭利說過一句話: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藏著一種未被識別的天賦。

所以,作為家長,與其焦慮孩子“太匪”、“太野”,還不如看清其背後的生命裡。

或許,那些未來會越混越好的人,很可能正是你家裡的那個“小土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