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肉還凍在冰箱”,網友吐槽:3·15快來曝光我爸媽
更新于:2025-03-26 02:10:54

  “3·15”的風吹到了網友家裡

  過期的米面糧油、

  長期存放的腌臘食品、

  復熱一周的飯菜……

  今年3·15期間

  社交平臺上掀起一陣獨特的討論熱潮

  “希望3·15查一下我家的冰箱吧”

  “查查我媽吧,去年的肉還凍在冰箱裡”

  ……

  不少網友發帖吐槽

  表示自己家裡長輩也有類似的“迷惑操作”

  大量食物過期捨不得丟算“囤貨癖”嗎?

  冰箱里久置食物

  究竟會對身體產生何種危害?

  網友發帖吐槽

  評論區現“同款爸媽”

  “對我爸媽來說,不把冰箱塞滿都是對冰箱的不尊重。”

  在社交平臺上,網友“橘子貓”曬出自家滿噹噹的冰箱,吐槽起父母購置食物的壞習慣,評論區里不少網友跟帖表示“家裡也有同款爸媽”。

  一網友家裡冰箱裡有過年的炸魚(左),另一網友家裡的冰箱被父母囤滿了食物(右)。受訪者供圖

  “冰箱裡的肉不知道是哪一年的‘殭屍肉’了。菜一包包地買,每天跟菜‘屁股’後面做飯——看哪些菜要壞了就先做哪個。”

  網友“橘子貓”很苦惱,“跟父母溝通過,也吵過架,但是冰箱照塞不誤。”她告訴記者,自己現在炒雞蛋都得準備兩個碗,“家裡冰箱囤了兩箱蛋,怕第二個打出來有臭蛋。”

  蘇鄆稱自己家冰箱還有過年做的冷凍豬蹄。受訪者供圖

  這一點,山東的蘇鄆(化名)也深有同感。“我媽過年燉的豬蹄、過年買的香腸都還在冰箱裡凍著。”他吐槽,“3·15快來俺家查查俺娘吧!”

  重慶網友“重慶鄧嬢嬢”則把矛頭焦點對準了母親複熱過多次的剩飯剩菜:“臘肉豬耳朵這道菜吃一周了,每頓都有它。過年炸的魚冰箱還有,甚至還有長毛的魔芋豆腐。”

  網友“全能蔣同學”家裡有2005年生產的胡椒粉。受訪者供圖

  網友“全能蔣同學”的吐槽物件是他的外婆,家裡有2011年的銀耳、2015年的方便麵……他甚至在外婆家翻出了2005年生產的十三香與胡椒粉。他在視頻中調侃呼籲:“建議3·15嚴查外婆!”

  營養醫生:冰箱管理也是健康管理

  過了保質期的食物,會不會壞?對此,重慶市婦幼保健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孫海嵐明確告訴記者:會!

  “像網友提到的乾貨、調料品不管存放在哪裡,都有黴變的風險。冰箱裡的腌臘製品,會產生油脂酸敗,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哈喇味’,這一類油脂會誘發我們身體內慢性炎症。”

  孫海嵐強調,過了保質期的食物從食品安全和衛生角度有非常大的健康隱患。“過年吃剩的香腸臘肉,在冰箱裡面冷凍很久。隨著冷凍時間的延長,可能會產生亞硝酸鹽、黃麴黴素,這些都是‘致癌刺客’。”

  那些復熱多次的飯菜,孫海嵐告訴記者,市民愛把剩飯剩菜放進冰箱,覺得放進去了就沒啥問題,但冰箱不是保險箱。

  “剩飯剩菜24小時後就會產生亞硝酸鹽,而且每加熱一次,細菌就完成了一次百萬級甚至千萬級的‘擴軍’。且不說細菌,每次加熱營養成分也會相應流失。比如維生素C,每加熱一次大概會流失15%,反覆加熱,近乎等同於吃一個食物沒用的‘殼’。”

  孫海嵐認為,冰箱管理也是健康管理。“冷藏室的溫度在4—8℃,這不是一個無菌的環境,食物久置或會產生李斯特菌、沙門氏菌,可能引發一系列相關病症。不要以為高溫和加熱會殺死全部細菌,這要看細菌的量,並不是完全能消除。”孫海嵐建議,普通家庭可以定期進行冰箱大掃除,並關注一些“清理信號”。

  “比如,臘肉長出了‘白鬍鬚’,白鬍鬚就是鹽霜結晶,這是臘肉的變質信號,必須要丟掉;像香腸外表滲出了油鹽類的物質,從香腸里滲到香腸外了,這意味著脂肪已經開始氧化,這樣的香腸鈉含量很高,吃下去對血壓影響相當大。”

  對於冰箱管理,孫海嵐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建議大家給我們的肉菜貼上一個‘出生證明’。貼上食物標籤記錄購買時間,避免肉類在冰箱冷凍室成為‘永凍肉’,蔬菜也要儘快吃掉。二是記住不同食品的保存時長,冷藏食物時間一般小於等於30天,冷凍食物小於等於3個月,到期前該吃吃,到期后該扔扔。建議冷凍食品分裝成小份,避免反覆解凍。”

  心理專家:關注老人的心理需求

  針對老人過期食物捨不得丟的行為,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英國心理學會特許心理諮詢學家陳志林認為,這其實存在心理成因。

  “首先是節儉習慣的鐫刻。在長輩的認知里,食物等物品只要外觀未呈現明顯變質,即便過了保質期,丟掉就意味著浪費。浪費行為對他們而言,比較難以接受,節儉觀念已深深融入他們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陳志林談道,某些物品不丟或許也存在情感依戀,這是一種無形束縛。“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是基於情感聯結產生的特殊心理依賴。”

  陳志林分析,不願意丟的背後或許也和長輩對過期食品危害的認知局限相關。“在他們觀念中,稍微过期的食品似乎仍可食用,這種認知偏差會致使他們在處理過期物品時猶豫不決。”他認為,“囤物癖”並非無端產生的怪異行徑,而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產物。

  “在過去物資供應不穩定的時期,通過囤積物品,老一輩人能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仿佛充足儲備可抵禦生活中的各種變故與不確定性。這種行為模式是他們在長期生活經驗中形成的自我保護機制,並非無理取鬧,小輩們需從歷史與心理層面予以理解和尊重。”

  如何改善“囤物癖”?

  陳志林給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點,他建議子女在嘗試與老人溝通時,保持溫和、耐心且專業的態度。陳志林說,在引導過程中,以科學知識為依據,深入淺出地解釋原理,幫助他們明白囤物行為不僅無法保障生活,反而可能危害自身及家人健康,從而逐步改變固有觀念。

  第二點,他認為説明老人制訂科學合理的購物計劃十分關鍵。他建議,小輩可以定期與老人一同清理家中物品,對即將過期的食品及其他物品及時妥善處理。通過這種方式,引導老人養成理性消費與定期整理的良好習慣,逐步改善囤物行為。

  第三點,他認為,關注老人的情感需求也很重要。“我們要認識到情感缺失可能是導致囤物行為的重要內在因素。子女應盡可能增加陪伴老人的時間,關心生活點滴,通過給予充分情感支援,填補老人內心因安全感缺失產生的心理空缺,從根源上緩解囤物行為背後的焦慮與不安情緒。”

  冰箱放剩菜,注意這五點

  如果飯菜確實吃不完,扔了又太可惜,也有一些方法能盡量健康安全地儲存剩菜剩飯。把剩菜放冰箱,要注意以下幾點:

  剩的荤菜可在冷藏室保存,而素菜盡量當餐吃完,吃不完的直接丟棄。

  新鮮蔬菜中,亞硝酸鹽濃度通常很低,但當剩下的素菜被儲存在冷藏室,由於細菌污染及硝酸鹽還原酶的作用,蔬菜中亞硝酸鹽的濃度會增加,不僅營養價值降低,還增加了有害物質的攝入。

  剩菜剩飯,熱的時候就放進冰箱。

  一旦確定吃不完,就應該立刻將其密封好並放入冷藏室保存,最長也不要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如室溫超過32℃,則不應放置超過1小時)。

  剩飯剩菜需用帶蓋的容器或保鮮膜密封冷藏。

  剩菜剩飯應在放入冷藏室後1—2天內食用,越早越好。

  清炒蔬菜、螃蟹、魚類、蝦類建議不隔夜。

  剩菜剩飯再次食用時一定要加熱至75℃以上才安全。

  剩飯剩菜切忌重複加熱。

  重複加熱的行為,也會讓亞硝酸鹽含量劇增。加熱一次后還吃不完的,請倒掉吧。

  綜合:上游新聞、煙台廣播電視台、央視網 、騰訊醫典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