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不還款,我們公司就要報警處理了!”在福建寧德讀大學的李曉向位於四川成都一家教育諮詢公司提出退課退費后,公司就開始跟她“算帳”——違約金、平臺管理費、材料費……各式各樣的費用加起來有1844元,壓得李曉喘不過氣來。“我明明沒上幾節課,怎麼要交這麼多錢?”更讓李曉沒想到的是,如果她不支付公司1844元,自己每個月要還300元貸款,這是她當初報名時辦理的分期付款,“當時機構表示如果支付學費有困難,他們可以幫助辦理‘消費貸’,不學的話可以隨時終止還款,不用支付任何賠償。”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只上了五節課,難退費還背上“消費貸”,這實在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那麼,為何會發生這種荒唐事情?最根本的還在於一個“利”字在作祟。一些所謂的教育諮詢公司巧立名目,為的就是“請君入甕”,想方設法掏空消費者錢包。中國消費者協會公佈的《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就明確指出,一些職業技能培訓機構以“先學後付”的名義,誘導消費者在未充分瞭解借款條款情況下辦理“消費貸”。沒學到多少技能,反而還背上了“消費貸”,可想而知消費者會多麼鬱悶,多麼無奈。
報名之前說得天花亂墜,報名之後就將悔之晚矣。比如,在消費者報名之前,這些所謂的公司“客服”會列舉分期付款的具體情況,也保證學員把課程全部學習完並接受考察后,機構會拉他們進接單群,群內每天都有很多訂單,保證學員能賺到錢。但最終能賺到錢的消費者寥寥無幾,絕大多數都會淪為“待宰的羔羊”。可以說,以“先學後付”“免息分期”等作為幌子,引誘學員到小額貸款平台辦理分期,這種行為既涉嫌虛假宣傳,也涉嫌消費欺詐。若放任不管,在損害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同時,也會影響到行業的發展生態。
只上了五節課,難退費還背上“消費貸”,這些問題都暴露出監管的短板。當然,一些所謂“教育諮詢公司”業務較為隱蔽,監管起來確實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監管部門明確業務定性與規範,加強多部門協同監管,加大違規懲處力度,暢通投訴舉報管道,讓違規違法行為無所遁形。對於發放“消費貸”的金融機構而言,更應嚴格貸款管理,強化貸款資質審核,規範貸款合同條款,加強貸后資金監控。總之,只有各方面加強協同共治,織密織牢消費者權益保護網路,才能讓群眾放心、安心、舒心消費。
天上不會掉餡餅。所謂“高收益”,往往都不靠譜。對於消費者而言,必須增強防範意識和辨別能力,注意甄別培訓機構,謹慎選擇培訓內容。特別是在簽訂任何合同前務必仔細閱讀合同條款,確保自己充分理解並同意合同內容。一旦發現自己陷入“先學後付”陷阱,應立即向相關部門投訴舉報,並尋求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然,從長遠發展來看,培訓機構必須增強自律誠信,規範經營行為,建立合理收費與退費機制,加強內部管理與員工培訓。否則,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發展前景越來越黯淡。(楊飛)
初審:熊一黎
複審: 曲翱
終審: 陳尤欣
【來源:中國吉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