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小米,不夠“驚喜”
更新于:2025-03-26 00:41:03

來源 | 伯虎財經(bohuFN) 

作者 | 楷楷 

近日,小米集團發佈了2024年業績報告,雷軍更在微博上高喊“史上最強年報”,這話倒也不算誇張,小米去年的業績確實是“多點開花”。

2024全年,小米實現營收3659.06億元,同比增長35.04%;全年經調整凈利潤達272億元,同比增長41.3%。

細分到小米手機、IoT、汽車三大增長曲線,手機出貨量達1.69億台,連續18個季度穩居全球前三;IoT業務也實現了爆髮式增長,首次突破千億規模。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汽車業務,之前官方預計小米汽車在2025年的交付量將超過30萬台,財報發佈后,雷軍直接將交付預期提高至35萬台。

雖然小米交出了“史上最強”成績單,來自機構和市場的反應卻有點“平淡”。股價沒有明顯漲幅,甚至摩根大通下調小米評級至中性。

這和過去一年小米在二級市場的迅猛表現相關。以今年3月19日的股價來看,小米的PE估值已經來到了50倍。好過國內的一眾同行以及大洋彼岸的巨頭們。換句話說,這份財報里的亮點其實是市場預期內並且早已被兌現的。

2024年,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業務第一槍開出以後,小米在國內的聲望就進一步加強,最典型的特點是股價的抬升和創始人雷軍幾乎成為了繼馬雲之後的企業家代表。從實際上來說,造車業務的階段性成功也確確實實的影響到了主品牌“沖高”的歷史任務,特別是手機。

但無論是手機沖高、大家電的“小米方法論”驗證還是小米汽車,都只是小米過去商業模式的衍生。小米的想像力還是全世界獨一份的“人車家全生態”,

而這部分,小米還在探索當中。

01 “最強財報”的三重密碼

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2024年業績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於個人設備、家庭設備及出行設備三條增長曲線的協同效應。

小米的傳統業務“無一失位”,讓汽車業務能在穩健的生態基礎之上全力衝刺,這種協同效應不僅讓“人車家生態”釋放出“乘數效應”,助力小米完成了階段性的自我突破。

首先,智慧手機進一步向高端化邁進。過去一年,小米智慧手機收入同比增加21.8%至1918億元,主要是由於智慧手機出貨量及ASP(平均售價)有所增加。

其中,小米高階智慧手機出貨量在整體智慧手機出貨量中的佔比達到23.3%,同比提升3.0個百分點;在國內4K–5K價位段智慧手機市佔率中排名第一,達到24.3%,同比提升0.2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智能手機的ASP從2020年的約1000元增加至如今的約1200元,雖然平均售價僅提升了200元,但按2億台的年銷量來算,這可不是小數目。

而且,從2023年第四季度開始,小米智慧手機的出貨量已經連續5個季度上升,意味著小米的佈局穩打穩紮,並非單純“以價衝量”。

其次,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首次突破千億規模,同比增長30%。其中,空調、冰箱、洗衣機的出貨量均創下了歷史新高,智慧大家電收入更同比增加56.4%。

“國補”紅利是一波很強的助攻,雖然政策東風不常有,但小米家電很好的抓住了這次機會。在空調市場,小米一舉擠到了第四的位置,盧偉冰表示,今年將衝刺前三的位置。

過去,白電市場一直都是傳統家電品牌的市場,小米默默佈局多年,始終難有突破。但在這波政策紅利下,小米家電不僅靠著性價比逆襲,更重要的是讓消費者看到了家居聯網的價值。

盧偉冰表示,“目前70%以上的小米空調用戶已實現聯網,某些品牌百分之幾跟我們幾乎是十倍的差距,沒有聯網很多技術便做不到,比如“風避人”“風跟人走”等,我們的技術領先不少。”

抓住了這波政策風口,小米的智慧終端得以進一步滲透到家,目前米家App的月活已突破1億,標誌著小米正從“硬體製造商”向“生態運營商”進化,這比短期增速更有戰略價值。

最後,小米汽車以“黑馬”之姿殺出,補全了“人車家生態”的最後一塊拼圖。有汽車博主調研了100位小米SU7大定使用者,發現其中66%的使用者是小米手機使用者。

此外,雷軍此前也曾公開表示小米汽車要成為相容蘋果生態最好的汽車,車載系統與米家生態的無縫銜接,讓“人車家生態”從PPT裡的概念,變成了真實的流量入口。

另外,雖然目前汽車業務尚未盈利,但全年毛利率為18.5%,第四季度毛利率已經提高至20.4%,單車虧損已從62億元收窄至7億元,這意味著小米汽車的規模效應已經出現,按當前毛利率推算,汽車業務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接近盈虧平衡。

在三大核心業務的強勢帶動下,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和廣告業務均有所增長,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塊業務可以稱得上是小米的“現金牛”,以互聯網服務為例,其毛利率高達76.6%。

02 以“生態協同”破局“超高端”

財報會議上,盧偉冰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戰略剛開始閉環,協同效應就已經開始顯現,更大的協同效應將會在未來發生。”

一則,汽車業務的加入對小米原有業務生態起到帶動作用,盧偉冰曾指出,在汽車業務加入后,小米在新零售領域的線下佈局取得了顯著進展。

包括小米之家的位置逐漸移至商圈的黃金位置,這得益於小米一系列產品所帶來的高流量,使得物業願意給予更好的位置,也為小米的手機和IoT產品帶來了額外的銷售機會。

二則,小米過去五年所推動的高端化戰略,也為小米汽車的品牌勢能起到了鋪墊作用,隨著“人車家生態”的落地,則進一步推動小米從“高端”向“超高端”發展。

小米從2020年開始致力於“高端化”,但效果卻並不明顯。以智能手機為例,雖然產品均價有所提升,但毛利率不但沒有走高,反而有所收窄,從2023年三季度的16.6%,下滑至2024年的12.6%。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即便小米加大了對智慧手機的研發創新,卻依然很難扭轉“性價比”的品牌認知,很難像蘋果、華為等高端品牌一樣,具備較高的溢價能力。

因此,如何構建消費者對小米的“品牌信仰”,成為其“高端化”中的關鍵一環,小米選擇的是充分發揮自身的生態優勢,打造差異化的商業護城河。

高端化的關鍵,在於能否打造出獨特且唯一的,能讓消費者認可和感知的核心價值,就像蘋果獨一無二的IOS生態系統、華為自研晶元的技術實力,而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正是品牌價值的具象化呈現。

盧偉冰曾表示,小米的高端化戰略要分三步走,分別是讓智慧手機實現從高端到超高端的突破,在品類上從手機、汽車跨越到全生態,以及將高端化的施行從中國市場進一步推向全球市場。

這也能看出小米從手機業務到汽車業務,再到全球業務的逐層佈局。除了推動小米品牌勢能的躍升,還能逐漸將小米的極致性價比定位深入人心,當“性價比”不再被消費者視為“廉價”的代名詞時,小米的高端化戰略就成功了一大半。

由此可見,小米的“高端化”並不意味著要徹底拋開“性價比”心智,而是通過掌握供應鏈話語權,進一步賦能“人車家生態”的全品類,再用開放性的姿態來吸納更多消費者。

盧偉冰曾表示,“人車家生態”協同包括供應鏈、用戶等層面。以智慧汽車為例,其是傳統汽車行業與消費類電子的大融合,而小米在消費類電子裡有非常多的經驗、技術、甚至供應鏈是可以做協同的。

而在用戶層面,通過“人車家生態”的佈局,能夠讓小米各業務板塊互為賦能、互為助攻,汽車業務是手機和IoT產品破圈的助力,而人車家協同是其在大家電市場擴張的抓手。

最後,衝刺“超高端”能夠説明小米謀求更大增長空間。以汽車業務為例,其毛利率已超過“手機X AIoT”業務15%的綜合毛利率,隨著小米汽車的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其利潤的想像空間還有很高的天花板。

03 小米的下一個勝負手

但目前來看,“人車家生態”的想像空間,已在第一季度被充分反映在小米的股價之中。這也是為什麼雷軍將2025年小米汽車的銷量目標提升至35萬輛,但資本市場仍是反應平淡,“人車家”所帶來的乘數效應,已在市場的預期之內。

而且,對於小米這份“史上最強業績”,市場也並非沒有擔憂。一方面,小米SU7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後發者優勢,讓其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找准細分市場精準切入。

但不可忽視的是,其他車圈對手也在積極追趕,如果小米汽車要做行業的領先者,則仍要在研發、產能上“補課”,而其下一款產品還能否成為爆品,資本市場也還需觀望。

另一方面,IoT賽道非常內卷,華為、海爾等對手正在全屋智慧加速佈局;華為、榮耀、蘋果等在中高端市場的攻勢,也對小米形成壓力。

以上兩點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小米除了“人車家”生態閉環的護城河之外,旗下產品還能帶來怎樣的差異化競爭力,讓消費者願意為其買單?

目前來看,市場最關心的仍是小米在AI方面的發展進度。事實上,小米可以說是國內最早投資AI領域的品牌之一,但在AI大模型及AI應用等方面,卻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比如小米自研的澎湃OS被不少使用者吐槽系統介面卡頓、應用閃退等問題;而在AI應用方面,諸如AI寫作、AI對話翻譯、AI即時字幕等功能,也被用戶認為並無特色。

在去年底的小米年度總結直播中,盧偉冰展示小米手機的超級小愛功能,更是一度翻車,其在使用圖片導航功能時,連續叫了兩聲“嘿”,小米手機都沒有反應,後來更直接黑屏。

雖然,小米的“人車家生態”已經搭建完畢,但尚未完全釋放潛力,基於AI的生態聯動還存在明顯不足,而這正是小米接下來的關鍵“勝負手”所在。

在“人車家生態”中,AI不僅是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更是拔高生態上限的核心技術,通過AI可以更高效地將人、車、家等多場景有機串聯,整合形成一個以人為中心、主動服務於人的超級智慧生態系統。

在財報會中,盧偉冰表示,今年將會投入1/4研發經費至AI技術,大約為70-80億元,其中,AI、OS和晶元三項被列為小米核心技術。

不難看出,小米已在AI領域加速追趕,但成效如何仍需以結果為導向。如何以AI技術貫穿“人車家生態”,並拿出真正能夠提升用戶體驗的系統產品,這才是市場想要看到的“新故事”。

因此,小米的這份“史上最強財報”只是中場戰報,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小米已證明自己能打勝仗,但要成為真正的“生態王者”,仍需在技術深水區證明自己的價值。

文章封面首圖及配圖,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若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流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聯繫我們,本平臺將立即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