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夏區金口街道雷嶺村,鱖魚養殖戶們濟濟一堂,聆聽武漢市農科院水產研究所的專家講述養殖訣竅。市農科院水產研究所對於鱖魚生態養殖模式的研究已有超過30年時間。這期間,鱖魚的生態養殖模式經過了多輪升級,如今正在推廣的“小龍蝦—鱖魚輪養”模式實現了“一池兩用、錯峰上市”,對於農戶增收和改善生態效果明顯。
養殖戶在觀察餌料魚的生長情況
從“分養”到“混養”
養殖模式不斷升級
武漢水域面積大、漁業資源富集,水產養殖一直是農業特色產業之一。鱖魚作為我國特有的名貴淡水魚類,在武漢的水產養殖中佔據重要地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武漢市水產科學研究所的指導和推動下,武漢成為湖北省最早的鱖魚苗種生產地。
武漢市農科院水產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波介紹,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鱖魚作為高端品種,其品質更加受到關注。
“鱖魚的習性是以活魚活蝦作為食物,傳統的養殖方式是把餌料魚和鱖魚分開養殖,既浪費水域面積,又要多花精力照料,餵養餌料魚的飼料還容易造成污染。”水產研究所正高職高級工程師朱思華介紹,“我們經過試驗,發現餌料魚和鱖魚能夠在一片水域裡共生。這樣既能節約水域面積,又能提高養殖密度。”
此後,水產研究所和多地展開緊密合作,在實際應用中推廣和升級技術。30年時間里,生態養殖模式從最初簡單的“鱖魚—餌料魚混養”到如今“小龍蝦—鱖魚輪養”,既提高水產品品質,又讓農民增收。金口街道三門湖的一位養殖戶介紹:“1月至4月養小龍蝦,5月至12月養鱖魚,這種輪養模式既能提高水產品品質,又讓我們多了收入。”
朱思華介紹,目前正在推廣的這種生態養殖模式規避了小龍蝦、鱖魚單一養殖的市場風險。“通過生態輪養,既可以壯大小龍蝦的個體體格,實現錯峰上市,還能夠有效降低鱖魚養殖密度,增加單位養殖效益,提高鱖魚產量和品質。”
從“密養”到“疏養”
讓鱖魚越來越生態
朱思華算了一筆賬:“這種養殖模式每畝投入只需要3000多元,可產出七錢以上大蝦100余斤、鱖魚200余斤、大規格鰻魚200余斤及其他雜魚,收入1萬多元,經濟效益顯著。”正因為如此,這一模式受到養殖戶的普遍歡迎。“現在僅江夏區的‘蝦—鱖輪養’養殖面積就已超過5000畝。”李波說,“這一養殖模式還推廣到了荊州、鄂州、仙桃、潛江、黃岡等地,總面積5萬畝以上。”
水產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守榮介紹,武漢的鱖魚養殖模式經歷了一個從“低密度”到“高密度”,再到“低密度”轉化的過程。從每畝20尾到2000尾,經過一輪輪試驗,最終發現每畝200尾左右的情況下,鱖魚長得更大、更壯實、肉質更好,是最適合湖北的養殖密度。
養殖密度降低了,產量也就降低了,養殖戶的效益該如何保證?科研人員注意到了另一種水產品種——小龍蝦。“小龍蝦和鱖魚的生長時間完全錯開,對於生長環境的要求也大致相當,完全具備套養的條件。”朱思華說,“兩種高價值水產的養殖密度都可以降下來以保證品質,但總體的收入不會減少。”他介紹,新的養殖模式中,主要通過種植青飼料來養蝦和餌料魚,再用餌料魚來飼養鱖魚,僅使用部分無抗生物發酵料,再加上養殖密度降低,環境負擔小。“按照這種模式,排放的養殖尾水完全符合國家標準。”
除了優化養殖模式,水產研究所還在種苗上下功夫,培育出更適應“蝦—鱖輪養”模式的品種。目前,該所選育出的新品種“武農1號”已通過國家審定,並被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遴選為2025年重點推廣的水產養殖品種。
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於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及用於網路分享,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