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石“消失”之謎:隕石坑為何空空如也,隕石究竟去了何方?
更新于:2025-03-26 00:35:02

在探索宇宙的奧秘時,一個常見的問題縈繞在人們心頭:為何隕石坑中往往不見隕石的身影,難道真的有外星文明在暗中“清理”現場?實際上,這背後的原因遠比外星人的介入更為自然且壯觀。

隕石坑的空曠並非隕石“逃逸”,而是源於撞擊那一刻的極端暴力。小行星以每秒10至70公里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其速度遠超子彈,撞擊瞬間彷彿核彈爆炸,釋放出驚人的能量。以美國的巴林傑隕石坑為例,510,000 年前,一顆直徑50米的鐵隕石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撞擊地球,形成了寬1.2公里、深170米的巨坑。然而,坑內卻空無一物,因為撞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240萬噸TNT炸藥,將隕石瞬間壓縮、熔化乃至汽化。

隕石,這些宇宙中的“石頭”,即便富含金屬,也無法抵擋數千乃至數萬攝氏度高溫的熔蝕。直徑僅幾十米的隕石在如此高溫下往往會汽化成氣體,僅留下少許殘渣。即便是6500萬年前導致恐龍滅絕的那顆直徑10公里的隕石,也大部分蒸發,殘渣隨爆炸高度和大氣活動散佈全球,形成了富含銥的K-Pg邊界薄層。

對於中型隕石,如幾百米大小,它們可能會在撞擊時部分汽化、部分熔化,與地面岩石混合。巴林傑隕石坑的鐵隕石約有70%熔化成微小液滴,冷卻後散落坑外幾公里,整塊隕石早已不復存在,仿佛潑出去的水,與地球融為一體。

更大的隕石則可能形成隕石雨,如1947年西伯利亞錫霍特-阿林隕石,在大氣層中爆炸解體,碎片散落數十公里,坑內僅余少量殘骸,且往往被後續地質活動掩埋。相比之下,地球上的隕石坑和隕石難以長期保存。隕石在進入大氣層時因摩擦而瘦身,小塊隕石甚至直接燒成灰燼,化作火流星消失。大塊隕石雖能抵達地面,但形成的隕石坑也會在數萬年內被自然力量填平。

月球上則截然不同,由於沒有大氣層,隕石碎片只要未達到逃逸速度,最終都會落在月球表面隕石坑附近,千萬年不被掩埋。因此,月球上的隕石坑密密麻麻,成為最直接的證據。地球上,隕石最易被發現的地方是荒涼的戈壁灘和南極大陸,科學家甚至在南極找到了來自火星的隕石,推測其為火星被撞擊後飛離碎片,歷經千萬公里旅程最終撞擊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