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崛起路:從“製造”到“質造”,還需跨越幾道坎?
更新于:2025-03-26 01:57:14

當前商業環境中,炒作之風盛行,而技術積澱卻往往被邊緣化。部分汽車製造企業,一旦取得初步成就,便顯得過於自信,動輒宣稱“遙遙領先”、“無敵於天下”,此類浮誇言論頻出,亟需糾正。

誠然,我國新能源汽車領域在電池技術、電控系統及智慧駕駛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是電池技術,已躋身世界前列。然而,這些成績遠非我們自滿的理由。相較於合資品牌,我們在歷史積累、品牌塑造以及車輛底盤調校方面仍有較大差距。外資品牌雖然在新能源領域起步較晚,但其百年積累不容小覷,一旦發力,很可能迅速迎頭趕上。

深入生產一線,我們不難發現,臨時工佔比高、人員流動性大成為普遍現象。在此情境下,宣導工匠精神、提升品質意識顯得尤為困難。資本追求短期利益,工人關注生計問題,導致生產環節有時淪為利益交換的場所。面對特斯拉的領跑地位以及BBA等傳統豪強的深厚底蘊,我們應保持謙遜、務實態度,避免空喊口號,而應向豐田等業界巨頭學習,扎紮實實打造品牌。

因此,國內汽車製造企業需增強危機意識,避免浮躁,著眼全球市場,努力提升造車水準,贏得全球消費者的認可。我們應摒棄“國產即劣質”的偏見,以信心和行動向世界證明,中國汽車製造業正日益強大,愈發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