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吃飯、睡覺、關注健康這三件事,誰都躲不開。尤其是步入中老年,血壓、血糖這些指標就像調皮的孩子,時不時給身體“找點麻煩”。不少朋友家中都備有血糖儀,像個盡責的小鬧鐘,每日按時提醒測血糖。可您知道嗎,測血糖看似簡單,實則暗藏諸多門道,可不是隨意扎一針、擠出點血就行的事兒。
在自測血糖的圈子裡,一直有個爭議不休的話題:“第一滴血測血糖不準,得擦掉,用第二滴血!”但也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心想血都來自同一根手指,哪會因為先後順序就有差別呢?今天,咱就本著科學的態度,好好剖析剖析,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究竟誰更能準確反映血糖水準,保准讓大夥一聽就懂。
## 血糖檢測,細節至關重要
測血糖這件事,看似平凡無奇,實則內里大有乾坤。那小巧的血糖儀,對血樣的要求極為嚴苛,恰似一位挑剔的美食家,血量要恰到好處,不能多也不能少;血樣必須純淨,不能有絲毫污染;就連血樣的溫度,也得處於合適範圍,這樣血糖儀才能給出精準結果。那麼,第一滴血是否符合這些嚴格要求呢?
第一滴血,很可能混入了“雜質”。我們的手指平日里摸遍各種物品,汗水肆意揮灑,油脂悄然附著,灰塵也趁機“安家”,絕非無菌環境。即便洗手后,皮膚表層仍會殘留一些組織液,這些都極有可能在采血時混入血樣,干擾血糖值的準確性。與之相比,第二滴血相對“純淨”許多。擦掉第一滴血后,後續流出的血液更多源自微循環系統,受外界雜質污染的概率大幅降低,如此一來,測出的血糖值也就更貼近真實情況。正因如此,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與美國糖尿病協會(ADA)雙雙給出建議:在家自測血糖時,最好擦掉第一滴血,選用第二滴血進行檢測,以此減少誤差。
## 兩滴血數值差異有多少
或許有人會心生疑惑:“不過是先後兩滴血,能有多大誤差,值得這般較真嗎?”還真別小瞧,研究數據表明,第一滴血與第二滴血的血糖值,可能存在0.6 - 1.1毫摩爾/升(mmol/L)的差距。特別是在手指清潔不到位、血流不暢快,或是手部溫度較低時,這誤差還會進一步擴大。
打個比方,倘若您的真實血糖值為6.5 mmol/L,可由於使用了第一滴血,測量結果卻顯示為5.5 mmol/L。您滿心歡喜以為血糖正常,實則已處於偏低狀態。要是您恰好是糖尿病患者,就可能因這一誤差,少注射一針胰島素,或是少吃一片降糖葯。長此以往,血糖控制必然陷入困境,各種健康隱患也會接踵而至。所以,千萬別小看這一滴血,它對健康的影響可不容小覷。
## 怎樣測血糖才精準
既然第一滴血存在可能不準的風險,那在家自測血糖時,具體有哪些需要留意的地方呢?牢記以下要點,讓您測血糖既精準又安心。
### 洗手步驟不可馬虎
測血糖前,務必用溫水仔細洗手,這裡可千萬別用酒精棉片擦拭。這是因為酒精揮發後,可能對血糖值產生影響,導致結果不準確。洗完手后,別用毛巾使勁擦乾,最好讓雙手自然晾乾,要是趕時間,也可用紙巾輕輕按壓吸幹水分,如此能有效減少皮膚上的殘留雜質,為獲取純凈血樣奠定基礎。
### 保證血流順暢
有些朋友手指末梢血液迴圈欠佳,采血針扎下去後,血液遲遲不流出,一著急就用力擠壓手指。這一擠可就壞了事,組織液很可能隨之被擠出,稀釋了血液,進而造成血糖值偏低。正確做法是:測血糖前,先雙手相互搓動,加速血液迴圈,讓手指“熱乎”起來。采血后,輕輕擠壓指腹,而非用力按壓,確保流出的血液主要來自血管,而非被組織液干擾。
### 果斷捨棄第一滴血
前文已著重強調,第一滴血易受污染,為保證血糖測量的準確性,一定要果斷擦掉第一滴血,選用後續流出的第二滴血進行檢測,嚴格遵循科學建議,才能讓測量結果更靠譜。
### 血量充足很關鍵
部分人怕疼,采血針扎得太淺,血滴小得可憐,勉強滴在試紙上。可您知道嗎,血糖儀只有獲取足夠的血樣,才能給出準確檢測結果。血量不足,就如同做飯食材不夠,做出的“飯菜”自然沒法保證品質,極有可能導致測量誤差。所以,采血時要確保血量充足,別怕浪費那一點血,這可是為健康投資。
### 做好記錄觀察趨勢
測血糖可不能只看單次數值,長期趨勢才是關鍵。血糖水準每天都會因飲食、運動、情緒等多種因素波動。要是發現血糖值總是上躥下跳、極不穩定,最好及時諮詢醫生,以便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飲食結構與藥物治療方案,將血糖穩穩控制在合理範圍。
## 血糖測不準的危害
有些朋友覺得,血糖數值偶爾高一點、低一點並無大礙。但長期血糖測不準,帶來的後果遠比想像中嚴重。
若血糖長期處於偏高狀態卻未被察覺,高血糖就像一個隱匿的“破壞者”,悄無聲息地侵蝕血管,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腎病、視網膜病變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病風險。許多糖尿病患者正是因為長期忽視血糖測量的準確性,任由血糖失控,最終被各種併發症纏上,追悔莫及。
而低血糖的危害同樣不容小覷,甚至比高血糖更具危險性。嚴重低血糖發作時,可能導致患者陷入昏迷,危及生命安全。特別是老年人,低血糖發作時身體反應遲緩,還可能因站立不穩摔倒,造成骨折等意外傷害,後果不堪設想。
測血糖絕非僅僅關乎一個數位,背後承載的是對自身健康的高度負責。務必重視每一個測量細節,讓血糖數值真實反映身體狀況。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