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工作內耗最好的方式:斷舍離
更新于:2025-04-16 12:05:05

看過一份《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其中有一組數據觸目驚心:

在對職場人的調研中,有64.16%的人“焦慮”,有50.89% 的人在工作中感受到“無意義”,有40%的人情緒低落、抑鬱。

這些年來,無意義感,巨大的工作壓力、複雜的人際關係、讓很多人陷入無盡的焦慮、內耗中。 時間久了,整個人的能量就被抽空了,變得麻木、抑鬱。 作家馬超說:好的工作狀態,一定要學會斷舍離。

遠離那些消耗自己的人和事,學會為自己減負,才能走出內耗的漩渦。

01

斷:情緒勞動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一個專案還沒開始,你就壓力大到無法好好吃飯,好好睡覺;

遇到了一個難得的晉陞機會,你總擔心無法勝任,也因此陷入自我懷疑之中;

領導罵了你五分鐘,你卻記了一個月,時時將挨駡的場景在頭腦中重播,為此飽受折磨。

這就是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提出的“情緒勞動”。

它指的是,除了日常的體力和腦力活動外,還存在情緒能量的支出。

真正拖垮我們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情緒耗竭”。

當你學會斬斷無效的情緒勞動,才能脫離內耗的泥潭。

1. 換個心態上班

心理學家艾米·瑞斯尼斯基曾做過一組實驗: 

他分別採訪了2組人,其中一組認為工作毫無意義;另一組人則很有成就感,他們能在工作中找到價值。 

採訪發現,雖然工作內容相同,但第二組人的情緒消耗更少,更有幸福感。

轉變心態,為自己的簡歷打工,把內耗和抱怨的時間用來做有成長的事情。

當你主動為工作賦予意義,而不是被迫打工,一切都會變成享受。

2. 戒掉扭曲思維

很多時候,讓你情緒波動的不是工作中具體的事情,而是你對事情的錯誤認知。

在《伯恩斯新情緒療法》一書中,作者將“扭曲思維”總結成以下十種模式,我想每一個打工人或許都陷入過這些扭曲思維。

轉變思維,你就會發現:

工作中有些壓力都是自己給的,思維對了,一切困難都是紙老虎。

3. 從工作中解離出來

很多人在下班后還陷入與工作有關的胡思亂想,頭腦長期被困在工作場景中得不到休息,自然會榨乾自己。

下班后停止一切情緒勞動,從工作中儘快解離出來,才能讓身心得到休息,及時補充能量。

你可以下班回家就立刻洗澡,洗去一身班味和白天的疲憊,讓自己放鬆下來;

你可以工作帳號和生活帳號分離,下班后就安心享受生活,陪伴家人或者吃頓大餐;

你也可以利用下班后的時間,給自己的大腦和身體充充電,冥想,運動,讀書都是不錯的選擇。

4. 修煉跳船力

相信有很多人都遇到過這些情況:

公司有人事變動或者裁員消息,你馬上就會陷入焦慮之中;

當下的工作不適合或者不喜歡,讓你每天都心力交瘁;

可你口袋空空又沒有一技之長,無法承擔失去工作的後果,所以只能苦苦煎熬,不敢輕易離職。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改變現狀,修煉跳船力,把選擇權握在自己手裡,我建議你做三件事:

第一,戒掉矯情,努力存錢,兜里有錢,才配任性;

第二,提升不可替代性,專業過硬,就不愁職場沒有一席之地;

第三,積累人脈,修煉人品,當你修好磁場,一切機會都會悄悄向你湧來。

02

舍:浮淺工作

2024年只剩一個多月了,回過頭一看,這一年我們好像每天都很忙,但是在職場上好像還在原地踏步。

日本經濟學家曾提出一個“窮忙”的概念。即:每天忙忙碌碌卻沒有結果的人。

知乎博主@林冉的窮忙經歷,戳中了無數打工人的軟肋:

“我每天早上準時趕去上班,白天用盡全力忙工作,晚上拖著疲憊的身體趕回家,期盼某一天能改變人生。

然而日復一日重複的忙碌,就像在一個圓圈裡無限迴圈,看似很勤奮,卻感受不到任何改變。這種狀態真不知何時是個頭。”

一個人最大的內耗,是低品質忙碌。

只有剔除大量低價值的浮淺工作,給生活創造積極的變化,你才能走出內耗的怪圈。

1. 告別“偽勤奮”

著名心理學專家Jordan Peterson教授曾概括“偽勤奮”的4個表現,你如果中招了,請快點戒掉。

花大量時間做事情中最容易的環節,還到處炫耀: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以“準備”的名義拖延,看上去很忙但事情沒有任何進展。

從來不驗證工作成果,不知道做得好做得壞,只顧悶頭拉車,不會抬頭看天。

讀了很多書,但從不總結規律;即使總結了規律,也沒有用到實踐中。

2. 極簡工作

《麥肯錫極簡工作法則》中指出:永遠不要雜亂無章地進行工作。

學會極簡工作,你才能不被瑣事拖垮。

請學會主動捨掉那些沒有技術含量,枯燥重複的工作;

對工作分類,簡化流程,你也可以給工作設置優先順序,先做重要且緊急的事,這樣就不會手忙腳亂。

3. 深度工作

在互聯網信息的轟炸下,我們的工作極易被打斷。

《深度工作》提出:想要在碎片化的時代有效管理時間和精力,就必須學會深度工作。

選擇有價值的工作,減少網頁無關信息的流覽;

退出社交媒體,專注處理事情,集中時間回復處理微信和郵件消息……

4. 養成好的工作習慣

寫工作日記,時常復盤,總結規律;

學會取經,和行業大牛多溝通,參加專業培訓;

做好時間管理,分時段工作,提高效率;

擁抱變化,不斷探索新事物。

03

離:消耗你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Adam Grant將職場人群分為三種:付出者(givers)、獲取者(takers)和互利者(matchers)。

研究發現,無論在哪個行業,付出者(giver)在職場都難以出頭。

他們不懂拒絕,害怕衝突,永遠沒辦法為自己爭取利益建立邊界,為此一直在消耗自己滿足他人。

職場如戰場,遠離消耗源,學會反消耗,才能精力充沛地應對挑戰。

  • 一、遠離消耗源

1. 遠離持續否定你的人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一個被持續否定的人,無異於時刻在接受法庭的審判。”

沒有人能在被否定的土壤中取得進步和成長。

遠離否定、指責你的人,就是對能量最好的保護。

如果工作上條件不允許,那就在心裡把對方拉黑,不要在意他的評價,不要回應他的惡意。

2. 遠離情緒巨嬰

情緒巨嬰,要麼不能抗事,總讓你為他擦屁股;要麼易燃易爆,帶著情緒把事情搞砸。

不要過度共情情緒巨嬰,否則你就要背負他的因果。

3. 遠離人品差的小人

人在職場,你不犯人,也會有人在背後說你壞話,造謠中傷你。

對這種垃圾人,看穿不拆穿,保持距離,與之合作工作留痕,以防被甩鍋。

  • 二、學會反消耗

1. 立人設

職場上很多人都是看人下碟:

你越軟弱可欺,越有人喜歡跟風踩你;你越佛系,越有人搶奪你的勞動成果;你越好說話,所有臟活累活都會流向你。

學會立不好惹的人設,氣場強了,消耗你的爛事就少了。

惡意的攻擊當場懟回去,屬於你的利益不要輕易拱手讓人,誰的責任誰來擔,不要替人背鍋。

2. 修煉鈍感力

你是去上班的,不是去交朋友的,沒必要花太大力氣經營社交關係。

而且無論你做得多麼周到,你永遠無法讓所有人滿意。

修煉鈍感力,保持穩定的內核,對他人的評價鈍一點,凡事不往心裡去。

只對事情負責,做好手頭上的事情就夠了。

3. 明確工作主線

將軍趕路,不追小兔。

當你有自己的工作主線,知道自己的職業目標,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的時候,你就不會留意路邊的小石子。

4. 課題分離

簡單來說就是三點:

誰的事,誰負責;誰的情緒,誰買單;自己的情緒和事情分離開。

作家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表示:

“真正的斷舍離,不是簡單地捨棄,而是刻意地聚焦在自己身上,讓自己的人生進入遊刃有餘的狀態。”

工作也是如此,當你調整心態,強大自己,樹立健康的邊界,一切內耗都會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