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遊戲,打罵、嘮叨和講道理沒用,不妨多試試反向策略
更新于:2025-04-15 18:53:55

這幾天接觸不少父母,都被一個問題所困擾,那就是孩子沉迷遊戲讓父母十分頭疼和崩潰。還吵不得,罵不得,更打不得。

吵了之後,孩子也會懟得更兇,罵完孩子會跟父母對罵,打也打不過,嘮叨多了乾脆就把門反鎖了,任父母焦慮和崩潰。

似乎父母的難過與好意,擔心與付出,對孩子來說根本熟視無睹。

我很能理解父母的無助與難過,也能理解父母為了孩子願意付出一切的無私的心。

作為父母來說,想讓孩子放下手機,讀會書,學術亮點,純粹都是為了孩子的前途著想,希望孩子能有一個好的起點,希望孩子能過好他的人生,更希望在家的環境中,孩子能有個安身之地。

可是,孩子卻絲毫不領情,把父母的好心都當作是對他的控制和壓制。

父母對孩子的愛與好心,對孩子來說只是“永遠不被懂得的傷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為了能救贖沉迷遊戲中的孩子,父母費盡了心,吃盡了苦,試了所有辦法,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道理也講了一籮筐。

所有能想的招都用了,孩子卻還是像石頭一樣,無動於衷,我行我素。

父母無奈之餘,受挫之後,以及孩子叛逆的背後,還隱約告訴家長一個信號:之前硬碰硬的教育方法不管用了。

這時,父母無論想多少辦法,找多高明的教育專家,想試圖改變孩子,讓孩子放棄手機,回歸學習,都無異於以卵擊石。

一位心理學大師說過:

孩子是不會主動改變的,除非他被父母看見;

孩子是不會主動改變的,除非他感覺被尊重;

孩子是不會主動改變的,除非他被父母理解。

孩子是不會主動改變的,除非他覺得自己有用。

深以為然。永遠別想著強行或用一些籌碼交換來改變孩子的行為,想個招讓他放下手機,放下抗拒,回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或者說,只追求結果,而忽略過程的教育,有一時的改變,擺爛也會再次發生,發生的概率和程度會更加激烈。

因為在被強行扭轉的過程中,孩子壓根沒感受到自願,沒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就像水管根部漏水時,忙著在下游四處堵漏,即便一時有點用,很快就會再次失控。

對於控制孩子手機也是這樣,父母忙著斷網、藏手機、藏pad,忙著跟孩子鬥智鬥勇撒謊各種“電子產品不能用了“,只解得了一時,就會很快反彈,而且反彈時力度更措手不及。

沒有一個大師,也沒有一個辦法,能讓沉迷遊戲的孩子,幡然醒悟,回歸正常,但父母可以反向呈現,後退一步,不想著去管控孩子,多去想想為什麼孩子會這樣以及孩子匱乏的是什麼?

面對沉溺手機和遊戲的孩子,父母不妨試試這四步反向策略法。

第一步:想要孩子放下手機,不要急著焦慮,反向跟孩子搞好親子關係。

但凡沉迷遊戲的孩子,都被父母某種程度上忽略過。

父母對孩子的反饋方式出了問題,大多數只是要求和應該,很少有過理解和傾聽。

只要是孩子說的話父母不認同,父母馬上就講道理和反駁,試圖扭轉孩子的錯誤想法。

父母這樣回應孩子的方式,只會讓孩子有種“父母根本不理解我“的苦悶,再有什麼困難或心事,孩子就不願意再多說一句話了。

當孩子失去目標,有內耗或厭學時,就轉身投入了遊戲的“溫床“。

因為在遊戲裡,孩子能覺得被理解,被懂得,有成就感,有快樂。

為什麼孩子寧可在遊戲裡宣洩,都不願意跟父母多說一句話,其背後也有孩子覺得給父母說了也沒有半點用,他們只會焦慮和講一些大道理。

親子關係好,一切都能聊,能談,親子關係不好,別想讓孩子說一句心裡話。

第二步:一句不斥責孩子玩遊戲,嘗試跟孩子做同樣的事,尋找共同話題。

父母一見遊戲,就會火冒三丈,心裡想的是:再這麼下去,孩子要完了,要廢掉了。得想個法,把孩子拽回來。

這時,父母最應該做的不是強行給孩子拽回來,而是嘗試跟孩子做一樣的事,去瞭解一下遊戲,瞭解一下人物,跟孩子聊一聊他感興趣的話題。

你想瞭解孩子,就得先瞭解孩子的喜好,瞭解孩子為什麼喜歡,才能引導孩子理性克制的喜歡。

當然,這一切深聊的前提,還是和諧的親子關係,以及暢通的溝通。

父母要是願意放下身段,放下身份,跟孩子像朋友一樣平等的相處,結果會大有不同。

第三步:躬身入局,用耐心和愛寬容孩子,發現並放大孩子亮點,增加孩子自信。

父母總認為自己是對的,拿著自己曾經成功的經歷或自己的價值觀來綁定和衡量孩子,理所當然認為孩子也該這樣才是坦途。

孩子沒有順著自己的想法去做時,就會嘮叨和約束。即便忍住不說,表情和焦慮以及說話的語氣孩子早就洞察了父母心裡每一個想法。

父母沒有做到欣賞孩子,覺得孩子養廢了,那孩子就會如父母所願,一路廢下去。

反過來,父母每天用放大鏡發現孩子優點時,就會讓孩子在擺爛中慢慢被喚醒內在的價值感和成就感。

越吵,越批評,孩子越會擺爛更徹底,自信的孩子才有勇氣,才有自驅力。

第四步:放手給孩子更多獨立和為家人服務的機會,激發孩子的價值感。

不要把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王子和小公主,更不要給孩子灌輸“除了學習,什麼都不用做“的觀點。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他們想要獨立,想要自由,想要證明自己,成績要是成了孩子唯一的證明,要是厭學后,孩子的整個人生價值體系就摧毀了。

多培養孩子做一點學習無關的事,耐心的來引導,讓孩子有種主人翁的意識,為家人服務的幸福感與價值感。

這時孩子才會具備更多的感恩意識,他的人生體系才會更豐富多元。

只有一個身心豐盈的孩子,才能慢慢從沉迷遊戲中走出來,因為除了遊戲他的人生還有很多美好且值得做的事情,即便一時不想學習,他也自己的消遣和價值體系,而不是有且只有遊戲。

沒有孩子被強行改變,但父母的行為和思想,理解與共情,能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助推孩子獲得更多的價值體驗和放鬆方式。

父母自我改變這條路,道阻且長,但是最有效、最根源、最長久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