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檔中,改編自熱門遊戲的《我的世界大電影》以微弱優勢成為票房冠軍。然而,無論國內外,該片的觀眾口碑都十分拉垮,人們從這部作品中很難找到值得被記住、被感動的亮點。開畫當天,這部影片的爛番茄新鮮度僅51%,其中不乏“災難性”“無趣愚蠢”等差評;豆瓣評分5.7,是同類型引進片中的較低水準。有觀眾留言寫道:“在遊戲裡挖100分鐘礦,也比看這個100分鐘的電影有價值。”
憑藉龐大的玩家基數,《我的世界大電影》的票房成績更像是好萊塢對遊戲粉絲群體的一次精準收割。這並非個例,每次有知名遊戲IP改編的電影上映前,都能看到遊戲粉絲們自發的宣傳和造勢,但鮮少有作品能在非粉絲的觀眾心間留下痕跡。如何從遊戲改編電影的這片富礦中打造出晶瑩的寶石,既是好萊塢電影工業的短板,也是遊戲產業高速發展的中國的影視從業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製作無誠意,“創造”淪為蒼白口號
風靡全球的遊戲《我的世界》擁有逾10億的使用者,中國玩家佔比近30%。在這個以方塊為基本元素構造的世界里,玩家可以建造城市、舉辦賽事,發揮創意;也可以選擇體驗外出冒險或是在家享受多樣人生。在遊戲之外,社區、直播等豐富完善的生態體系讓玩家群體尋找到了歸屬感和認同感。然而,讓遊戲玩家們奔相告的《我的世界大電影》上映後獲得的口碑不佳,“無聊”是普遍共識。
一位家長打出一顆星評價:“孩子很喜歡,但還好帳號在我手裡,電影實在太幼稚了。”從觀眾的批評意見來看,不少人認為這部影片的套路陳舊:“只是把好萊塢翻來覆去拍過的東西再拿出來排列組合一下。”作為闔家歡電影,《我的世界大電影》保持積極樂觀的基調:對遊戲世界“走火入魔”的史蒂夫找回了現實世界里的樂趣;產生矛盾的姐弟重新和解並關注對方;少年得意、中年失意的“垃圾俠”在冒險過程中找回樂觀向上的自我。但這些“正能量”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已有太多呈現,《我的世界大電影》未見絲毫的創新和提升,以至於影院內成年觀眾昏昏欲睡。
到了戰鬥場景,小朋友們的情緒瞬間被拉高,詼諧幽默但並不血腥的打鬥風格很對孩子們的胃口,這成了影片中為數不多的能讓小觀眾忘情投入的片段。然而,遊戲《我的世界》一直標榜的培養玩家創造性,在影片中僅僅以製造道具的方式呈現,這讓角色掛在嘴邊的“創造”更像是蒼白的口號。
遊戲改編電影,不只為了討好粉絲
基於《我的世界》全球玩家層出不窮的創意,在遊戲中對經典影視作品進行二創並不鮮見。比如,在遊戲《我的世界》中再現泰坦尼克號海上航行的風采,相當尋常,充滿創意的玩家早已實現了“排空海水”,帶人們領略這艘沉睡在海底、鏽蝕斑斑的巨輪殘骸。據統計,《我的世界》20.59%玩家年齡在15歲以下,43%的玩家年齡在15至21歲之間。很多經典影視作品出現在他們出生之前,是遊戲讓他們產生了看“爸媽的電影”的興趣。
反觀電影行業對經典遊戲的改編,卻難有讓人滿意的作品。檢驗一部遊戲改編作品,如果能讓非遊戲玩家的觀眾喜歡,說明這部作品是電影自身的勝利,而非僅僅是對粉絲情懷的收割。近年來,類似《古墓麗影》《生化危機》《神秘海域》《魔獸》《刺客信條》《波斯王子》等知名遊戲IP的電影改編,在遊戲粉絲的捧場下成績平平,始終未能實現IP的“擴圈”。非粉絲的觀眾對人物、故事因果、世界觀設定等都十分陌生,這就要求遊戲改編電影還要提供豐富精彩的故事線,以及真摯細膩的情感共鳴。
長劇集《最後生還者》系列或許能為遊戲改編影片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基於高品質劇本、出色的演員表現以及對末日後人類社會善惡美醜百態的細膩描畫,該系列的兩部作品在國內外的影視網站上都位居頭部位置,獲得大量非粉絲觀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