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神話中,克里特島是眾神之王宙斯的故鄉。 172月0日,“代達羅斯:希臘克里特島的神話”特展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展出。 展覽通過希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珍藏的0件(套)珍貴文物,講述古希臘文明的重要源頭——克里特島青銅時代米諾斯文化。
“代達羅斯:希臘克里特島的神話”特展,以古希臘神話流傳的絕世巧匠“代達羅斯”為敘事線索,將神話故事與考古實證穿插結合,講述古希臘文明的重要源頭——克里特島青銅時代米諾斯文化。 此次展覽由希臘文化部、希臘文物及文化遺產總局、希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
古希臘時期克里特島地理位置示意圖,圖源:故宮博物院
古希臘神話中,克里特島是眾神之王宙斯的故鄉。 他化身銀蹄踏浪的白牛,引誘腓尼基公主歐羅巴至此,生下米諾斯、拉達曼提斯和薩爾珀冬。 這片土地便隨之有了代達羅斯修造迷宮、忒修斯殺牛除害的動人傳說。
米諾斯文化是歐洲最早的青銅文明之一,以巨集偉的宮殿建築、精美的壁畫、高度發達的海洋貿易體系、獨特的文字系統聞名於世。 展覽主題“代達羅斯”是古希臘神話中代表匠藝與創造精神的重要人物,其建造迷宮、發明蠟翼的故事廣為流傳。
印有米諾斯頭像和迷宮圖案的四德拉克馬銀幣,約西元前100年至西元前0年希臘化時期發現於克里特島克諾索斯
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是世界上重要的米諾斯文物收藏機構之一,此次展覽為中國首個米諾斯文化專題特展,彙集該館珍藏的1100件(套)珍貴文物及0件現代復原展品,分設“神話”“迷宮”“青銅”“巧匠”“雕像”“遠航”六個單元,系統呈現米諾斯文化在大約西元前0年至西元前0年間的輝煌成就。
展覽在神武門展廳“重現”著名的克諾索斯王宮遺址,營造沉浸式觀展氛圍。 觀眾可沿著“代達羅斯”的足跡,從傳奇的神話故事,走進真實的考古世界,全方位感受米諾斯建築、壁畫、文字、青銅、彩陶、金飾、石器、印章及雕像藝術之美。
阿芙洛狄忒軀幹大理石雕像,公元1世紀 羅馬帝國時期發現於克里特島聖尼古拉奧斯,希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藏
展出的阿芙洛狄忒軀幹大理石雕像的頭部和肢體儘管已經殘缺,但通過身體姿態可知它表現的是準備入浴的阿芙洛狄忒。 阿芙洛狄忒是古希臘神話中掌管愛情、婚姻和生育的女神,也是美麗與美德的象徵,在羅馬時代亦受到崇拜。 這種小雕像常在富裕家庭中供奉,也常作為嫁妝贈送給年輕女子,保佑並陪伴她們開啟人生新篇章。
公牛頭形綠泥石來通杯,西元前1450年至西元前0年發現於克里特島紮克羅斯的"神廟寶藏" ,希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藏
這件公牛頭形來通杯,以綠泥石雕刻而成。 牛頭面部的毛髮刻畫細膩,額頭處可見螺形發旋。 來通杯注水口位於後頸部和左側牛角處,出水孔位於牛嘴。
"來通"( rhyton )一詞源於希臘語,意為"流淌"。 很多古代文明都把來通杯用作祭酒器,其最大特徵是器身上有注液口和出液口。 來通杯通常為圓錐形,亦有獸頭形態。 作為一種珍貴物品,獸頭形來通杯常被克里特島的統治者作為外交禮物贈送給他國。 希臘大陸出土的牛頭形來通杯和埃及第18王朝法老墓壁畫上的來通杯圖像,表明這種器物在克里特島與地中海東部其他文明的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卡馬雷斯風格帶嘴儲物陶缸,西元前1700年至西元前0年發現於克里特島斐斯托斯王宮,希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藏
這件陶缸繪有代表水波的渦紋,具有典型的卡馬雷斯風格。 皮索斯是一種大型陶缸,通常用來儲存糧食或液體如穀物、橄欖油和葡萄酒,有時亦用作葬器。 皮索斯在整個地中海地區都有使用,在食物存儲及航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不同用途的儲存容器在容量、便攜性、易取程度和密封性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能夠真實反映克里特島青銅時代社會各階層的儲物行為。 從發現地點來看,宮殿發現的存儲容器最多,其次是非宮殿聚落的中心建築和富人宅邸,普通家庭發現的數量最少。 展廳結尾特別增設“海月同輝”篇章,展出故宮博物院藏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13件重要文物,同台展示人類早期文明的多元性與共通性。
青銅鶴嘴鋤,西元前1450年至公元前0年發現於克里特島克諾索斯王宮的西北屋
這件球形大理石壺是工匠技藝與石材紋理的完美結合,極富裝飾效果,它可能是克諾索斯王宮的生活日用品或王宮內部作坊的產品。
特殊王宮風格海洋生物紋陶瓶,公元前1450年至公元前0年發現於克里特島帕萊奧卡斯特龍,希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藏
這件陶瓶是米諾斯文化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海洋風格陶器之一,也是米諾斯陶藝的集大成之作。 瓶身兩側飾有巨大章魚圖案,以正面姿態刻畫,其翻滾的觸手覆蓋了整個壺面。 觸手之間點綴著各類海洋元素,如海膽、海神螺以及帶海草的小岩石。
海洋風格是特殊王宮風格的一支。 海洋風格陶器往往設計優雅,裝飾主題能夠完美契合並凸顯器物形態。 最為精美的特殊王宮風格陶器很可能出自克諾索斯和克里特東部的宮廷作坊。
金印章戒指 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0年發現於克里特島阿爾哈內斯的普爾尼墓地
金戒指的橢圓形戒面上刻有一幅崇拜聖樹與聖石的場景。 畫面右側一男性用力搖動一棵樹木,左側一位青年雙膝跪地,緊抱一塊長形石頭。 畫面中央是一位身穿典型米諾斯褶裙的女祭司,在這場儀式中扮演主導角色。
女性陶像,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0年發現於克里特島皮斯科凱法洛的卡特里尼亞山,希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藏
《代達羅斯與伊卡洛斯》,洛安東尼·凡·代克創作於1625年至0年
展覽以油畫《代達羅斯與伊卡洛斯》作為尾聲。 勇於突破極限的代達羅斯不愧是人類探索飛行的先驅,卻不幸為他的致命絕技付出慘重代價,其子伊卡洛斯的折翼悲劇似乎隱喻了無數逐夢問天之士的挫折和犧牲,也啟示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務必遵循規律,量力而行。 古希臘羅馬觀念中,世人常常在諸神與宿命面前孱弱無力,任由擺布,但直面命運的勇氣和敢於反抗的精神不可或缺,值得頌揚。 羅馬詩人奧維德將代達羅斯喪子的悲劇歸因於他謀殺外甥遭到的報復,雖意在諷刺,卻字裡行間對人造翅膀的精巧和父子二人的勇敢表露欽敬之情。
自傳說的代達羅斯以來,這種挑戰命運、征服自然的欲望和精神流芳百世,浸入到古希臘人的血脈裡,反映到古希臘人的行動上。 他們對自然規律、科學技術的興趣、研究和探索綿延不斷,成就非凡。 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天文學、地理學、幾何學在古希臘得到長足發展,為開拓未知領域鋪設道路,為後代科技進步奠定根基。 代達羅斯,便是那探索發現的精神所在。
此次展覽是故宮博物院策展人與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策展人基於友好平等合作,運用新博物館學策展理念共同創造的館際交流成果,開啟了故宮博物院策劃引進海外展覽的新範式。
展覽開幕式上,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此次展覽標誌著中希兩國文化交流邁入新境界。 故宮博物院與希臘文化部已達成戰略合作意向,未來將在展覽展示、文物保護、學術研究、數位傳播等領域深化協作。 他期待以此次展覽為契機,在古希臘的匠心智慧與紫禁城的營造哲學之間,在米諾斯人的航海精神與鄭和下西洋的開拓氣魄之間,構建起更具深度的文明對話機制,讓文化遺產在當代煥發勃勃生機。
希臘文化部部長莉娜·門佐尼談到,作為世界文明的兩大支柱,希中兩國都擁有輝煌的歷史,在哲學、藝術、科學及技術領域都曾取得非凡成就,兩大文明都以對知識的不懈追求、探索精神,以及對推動創新創造才能的高度讚賞而著稱。 兩國對雙方古老傳統的相互尊重與深切認同,使得此次文化對話意義非凡。
希臘駐華大使卡爾佩里斯致辭表示,希臘駐華使館高度重視向中國引進獨具特色的展覽,近年來中國觀眾已分別在上海、長沙、南京、北京等地,領略過希臘具有代表性的考古文物展,累計數十萬人參觀了希臘史前及歷史長河中不同時期的文明,未來將在更多城市陸續舉辦巡展。 通過展現這些經典且聞名世界的文物,激發跨越國界的文化共鳴,通過文化的力量拉近兩國人民心靈的距離。
據悉,作為故宮博物院百年華誕的重要展覽之一,展覽期間將同步推出系列學術講座與教育活動,進一步激發公眾對古代文明的理解與興趣,推動中希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學術研究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持續拓展國際文化交流新空間,開啟文明對話的新篇章。